精品故事网历史故事

荀子当官(6)

2013-04-03 来源:故事会 作者:佚名 查看评论

渐行渐远

无论是爱是恨,无论引发怎样的雄心抑或是心如止水,在荀子的一生尤其是不惑之年以后,稷下,都是他人生的重要节点,是他人生河流复杂迂回的一处精神支点。

在和稷下学宫,和齐国王室或冷或热交往的距离中,荀子一次次开始了他的游学和访问。他的这一阶段履痕,其实饱含着一位思想家从事政治活动的辛酸。

如果以稷下为始发站,就能发现荀子至少两次的重要出行,分别是北方的燕国和西方的秦国,最后一站是春申君发来邀请的楚国。即便是在兰陵当上县令之后,他还被迫回到赵国,当然他的终点站最终还是选择了楚国兰陵。

齐国——楚国——齐国——秦国——赵国——齐国——楚国——赵国——楚国,由于历史记载的局限,上述线路很可能是荀子中晚年的学术与政治活动的略图。很多人都能发现,齐国稷下和楚国兰陵是考察荀子的两个重要坐标。一个凄婉的事实是,几乎无一例外,荀子的每一次出行,都和谗言中伤形成的恶劣气氛联系在一起。换言之,荀子的每一次旅行,都是对是非之地的逃避,其中,会不会也有对目的地怀揣希望和幻想呢?

不妨来看他的秦国之行。

荀子入秦的时间当不超过公元前266年以前,即在秦昭王执政、范雎为相的时期,是时商鞅变法的政策已持续到第四代。因变法逐渐强大的秦国,此时足以傲视群雄。而在东方六国的眼里,处于西方偏远之地的秦国,完全是不讲文明的暴发户——但在让人看不起的同时,谁也不敢小视其军事实力。

既鄙视又不得不重视,六国的矛盾心理是否充分地投射在荀子的身上,不得而知。荀子是一个伟人,但不是神明,他或多或少会被主流舆论影响;如若带着预谋的批判心态走进秦国,而所见所闻,一定会让荀子感到颠覆性的反差。

果不其然,通过在秦国的参观访问和实地考察,荀子看到了一个“古代阳光照耀的秦国”——

从老百姓来看,习俗文明,民风朴素无华;

从官吏来看,谦恭节俭,爱岗敬业;

观察国都的士大夫阶层,廉洁奉公,不拉帮结派;

再看朝廷中枢,从容决定处理政务,几可称得上无为而治……

这是怎样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难怪荀子一唱三叹:秦国四世成就卓然,可不是侥幸所至,那是有其必然因素的,故有“非幸也,数也”之叹;秦国政坛的风气效率,差不多达到最高境界了,即所谓“治之至也”。

参观活动得出如此之好的印象,恐怕连荀子本人都大吃一惊。相对当时东方六国或后人对秦国的恶评,荀子的肯定在历史语境的格格不入中,显现了一个唯物论者的原则和气度。

但是,入秦之初的良好评介,不过是来自走马观花的泛泛而谈;对于秦国政治的归宿和路径选择,荀子的内心仍然有隐忧,需要从秦国君王得到更深入的了解。

上一页首页6/9尾页下一页

上一篇:殷浩巧释“棺材板”

下一篇:袁世凯和乞丐妓女劝进团

相关文章

评论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