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故事网历史故事

荀子当官(8)

2013-04-03 来源:故事会 作者:佚名 查看评论

孤独的言说

下一站大约是赵国,它是荀子的宗国。面对赵孝成王和临武君,荀子就军事和军队建设发表了宏论。荀子认为,善于争取民心的人,方是会用兵者。而临武君则以为不然,他坚持兵家重形势与条件,行变化与诡诈之术,所谓兵不厌诈,神出鬼没;因此他还反问荀子说,孙武、吴起以此无敌天下,难道一定要等来民心归附吗?

博学多思的荀子,在面对面的讨论中,把自己的军事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攻战之本在于得到人民的支持,最强大的军队是“仁人之兵”;军队的强弱取决于国家政治状况;将领要做到智能决疑,行能无过,临事果断。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六术、五权、三至、五无圹。此外,军队还必须有严格的纪律,即“顺命为上,有功次之”。

荀子说得对不对,当然对。正因为太对,太有道理,或许被注重“实效”的当权者视作“正确的废话”。

非但荀子的思想他人难以理解,就连自己的学生都充满疑惑。

弟子陈嚣问,老师议兵,常以仁义为本,仁者爱人,义者循理,既如此还用兵干什么呢?凡用兵者,谁又不是为了争夺呢?

荀子解释说,事情并非如你所推想的这样。仁者爱人,因为爱人才仇恨害人之人;义者循理,因为循理才仇恨乱理之徒。如此用兵,实乃禁暴除害,而非为之争夺。故仁义之兵,所到之处便可人治,所过之处无不受教化。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施及四方。

李斯更是一个讲求实务的学生,他习惯接受现实的合理性,所以向老师反问道,从秦孝公用商鞅始,秦国四代兵强海内,威行诸侯,并非以仁义而为,靠的是抢占先机,适应形势,这又当如何解释?

荀子显然不悦,掷地有声地回答说,你说的适应并非真正适应。我说的仁义是顺应大道,这种仁义要靠修政实现。政修则民亲其君,则视死如归。所以说,根本在于君王,将帅领兵是枝节。秦国四代强盛,却总是担心天下诸侯合纵击之,此所谓之乱世之兵,未将仁义作根本呀!你不求根本,而求之于细枝末节,这就是世道生乱的缘由所在呀!

上述师生之间的议兵讨论,时间应该在荀子就任兰陵令前后。那时,秦赵两国规模宏大的长平大战已告结束。秦胜赵败的结果,尤其是秦军坑杀几十万赵军俘虏的惨剧,都会让荀子对战争有着更加深入的思考。但思想的争锋代替不了现实的搏杀,仁义的讨论也无法改变征伐的残酷。

发现人性恶的荀子,高扬礼法并用、德刑结合的旗帜,满腔热忱地奔走呼号,从学术论坛到朝堂之上,从东方到西方,他的识见为他赢得了巨大声名,却没有为他争取到施展的政治舞台。

上一页首页8/9尾页下一页

上一篇:殷浩巧释“棺材板”

下一篇:袁世凯和乞丐妓女劝进团

相关文章

评论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