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故事网历史故事

荀子当官(2)

2013-04-03 来源:故事会 作者:佚名 查看评论

夫子县令

兰陵是一个县。战国诸侯国的郡县,大体都是打仗打出来的,是从别人的地盘里抢过来的,成为自己的边地。因为位置重要,行政军事一体化的长官就很显眼。

兰陵是一个大县。因为当时万户以上的县设置县令,万户以下的只能称作县长,可见荀子这个兰陵令,不是一个随便打发的差事。

兰陵还是一个具有文化传统的大县。在秦国集中兵力决战长平,之后又兵围邯郸的当儿,楚国趁战乱之机,开始北侵鲁国。兰陵在劫难逃,落入楚国之手。鲁国堪称文化大国,周礼之邦,居泗上十二诸侯国之首,正宗的周天子姬姓嫡传诸侯国。虽说儒生难敌勇士,文化打不过军事,但国亡不等于文化已死。派大儒荀子安抚亡国之士之民,以大儒对付小儒,倒也是量才录用,可见春申君在干部使用上很有一套手腕。

说到这里会有人不解:春申君又不是楚王,按理说任命干部一般都是一把手说了算,他怎能自行其是,目无法纪?

其实理归理,交情归交情,这黄歇和楚考烈王是什么关系?!当年考烈王还是太子时,曾在秦国做人质,黄歇以左徒的身份作为随从,陪伴太子一同在咸阳苦苦度日。遇上父亲楚顷襄王病了,太子被扣不能返回楚国,是走祖父楚怀王的路最终客死咸阳,还是在英雄末路之时起死回生?在这生死攸关之际,全是黄歇一人全力斡旋,甚至他不惜搭上自己的生命。这段惊险故事的结局是,太子装扮成楚国使者的车夫,逃出了关卡,不久立为考烈王;而黄歇吉人天相,在秦相应侯范雎的帮助下,在秦昭王面前先躲过一死,然后也顺利回到楚国。

舍身救主,迎来了人生新境界,当年的左徒这时已身价倍增,回国后的黄歇自当青云直上——《史记》说:“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这是以楚官制比拟中原官制,黄歇当是升任的是楚国令尹。令尹是周室官职名,相当于其他诸侯国的相。楚国地处江汉以南,大约在西周初期正式立国,由于历史悠久,国力强大,文化发达,所以在南方自成一大政治文化的中心。它不但在生活习俗、语言传统与中原各诸侯国有一定差异,而且在政治机构、职官分设上也都自成一系统,与中原各国有所不同。

从这时开始,黄歇走上了相楚25年的政治巅峰生涯。而力邀荀子就职,尽管只是他行使职权的一个小小动作,但却成为他人生的一大手笔。

从荀子本人的政治经历看,他可能有过干部的虚衔,但从来没有干过任何行政实职。到楚国去过一次当官的瘾,对已经半百之年的夫子来说,至少愿望不那么迫切。但荀子还是走上了履新之路,个中缘由值得玩味;而此举对战国政治生态的影响,当大出春申君和荀子意外。

荀子名况字卿,在当时被人尊称其为荀卿,从德高望重的声望来看,春申君看中荀子自在情理之中。但荀子毕竟是赵国人,长平之战后的赵国国之将倾,秦军长驱直入,他怎么会在这种时候接受楚人的任命?似乎不合理的选择,隐藏着荀子怎样不为人所知的心思?

史书没说荀子如何不爱赵国,正如没说他如何热爱楚国和鲁国。作为纷乱之世的伟人,儒学思想史上的一位标志性人物,荀子对去处的选择,想必还是胸怀兼济天下大志,未曾考虑独善其身的退路。

尽管,荀子后来选择了兰陵作为终老之地。

没有证据显示在任命问题上,在一些细节讨论中,春申君和荀子各持怎样的态度,其共识、妥协或分歧也就无伤大雅。从荀子最终上任的结果看,他接受了楚国权贵任命的同时,一定还接受了另一个重要的使命——

那是他给自己安排的工作:劝学。

一切,从公元前255年的某个早晨改变。

荀子在兰陵开始了边从政边从教的新生活。“夫子县令”的特殊身份,让他结束了游士生涯,也让他收敛了游说各国政要的雄心——他大约明白了这种碰壁的努力无异于对牛弹琴。他此时立足鲁地,立足一个遵从礼仪的文化之邦,立足孔夫子光荣奋斗大兴私学的地方,他要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接班人。

一个不经意的任命,成为荀子的人生“拐点”。考察荀子的一生,兰陵就职可以作为一个分界线——一代学术领袖从论坛走到讲坛,一位社会活动家从庙堂走向行政衙门,老年的荀子以务实的行为,开始了他隆礼重法的新实践。

春申君兴许不会想到,他为兰陵选择了荀子,竟让兰陵成为一处新的学术重地。而事后他或可为荀县令办学减免若干赋税,带来私学回光返照的又一次兴盛,使自己成为战国末年最伟大的文化赞助人。

虽然时至今日,我们对荀子在兰陵办学的规模还不甚了了,也许它比不上孔门“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学林盛况,但他的弟子不乏鼎鼎大名的人物,足以让人感叹“青出于蓝”并非虚言。

上一页首页2/9尾页下一页

上一篇:殷浩巧释“棺材板”

下一篇:袁世凯和乞丐妓女劝进团

相关文章

评论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