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故事网历史故事

毛泽东的1958:思考和远行(11)

2013-02-16 来源:故事会 作者:佚名 查看评论

北戴河会议后,先是人民公社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继之而起的是全民大炼钢铁。

当时,河南省在炼钢方面又放了“卫星”。据报道,9月上旬,河南省每天平均只产铁780吨。而9月15日的日产量就跳到18693吨,至于创造这个奇迹的主要经验,就是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一个有160万人参加的钢铁生产的群众运动。

河南省一马当先,河北省也不落后,仅武安县便组织了12万人的钢铁大军,用土法炼钢,而丰收的庄稼大都丢在地里。

安徽作为拔白旗、插红旗的典型,也到处是红旗飘扬,小土群林立。

更严重的是,当时《人民日报》竟然驳斥那种认为建设具有高度科学技术水平的现代工业必须要正规化的看法,说我们需要的正规化,“必须是革命的正规化”,“通过群众运动来办工业,这就是我们的正规化。”在这种“正规化”群众运动中遍地开花的“土高炉”,炼出的铁却大部分不合格,只是废铁。

当时毛泽东前往安徽,直接深入到炼钢第一线,就蹲在小土炉前观察。

“咚、咚、咚!”几个初上钢铁前线的新兵轮番用钢钎撞击小小的炉口。钢钎一闪,戳人炉口后,人群里起来一阵小小的喧哗。一缕红红的钢水缓缓淌出,沿着土地上一条浅沟流入一个长方形的土坑。

不知是谁先拍响了掌,迅速有人跟上,炉前形成一阵小小的热烈场面。当时毛泽东也很兴奋,但他并不真正了解这样炼出来的钢的质量。

离开安徽,毛泽东又视察了南京、上海,然后到浙江杭州。回到北京时,毛泽东充满信心地说:“此次旅行,看到了人民群众很大的干劲,在这个基础上各项任务都是可以完成的。首先应当完成钢铁战线上的任务。”

由于上面的动员和号召,至9月间全国直接参加大炼钢铁的有5000万人。10月达6000万人,不过仍然难完成指标。毛泽东也感叹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由于距1070万吨钢的指标还相差甚远,中共中央提出,1070万吨钢的任务必须完成,不能打折扣,一吨不能少!这实际上是将经济任务当政治任务摆在了各级党组织面前。到12月份,全国已经有9000万人挥戈上阵。这是一个沸腾的蓝黑色海洋……

到年底,据统计炼出了1100万吨钢,实现了1070万吨钢的指标。实际上,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

为了炼钢铁,大量农村劳动力丢下农活,滥砍滥伐又造成后来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这也是酿成此后“自然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看到炼出的钢铁大量不合格的报告后,毛泽东去了一次鞍钢,亲自考察了炼钢的程序,终于明白用正规的设备才能炼出合格的钢铁,于是在1959年以后也不再提倡土法炼钢了。不过,他仍然表扬“全民学炼钢”的热情,认为是革命创举不能否定。

当中国这支“温度计”的水银柱在迅速升高时,虽然许多人因为政治运动的压力沉默不言,然而还是有人给毛泽东及他所挚爱的群众运动泼了冷水。除了后来在庐山敢于直言的彭德怀,还有武汉大学校长李达。

对于“大跃进”的冒进和此间提出的种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口号,李达深恶痛绝。听到毛泽东到了武汉,他马上与这位老友见了面。

两人简单寒暄之后,毛泽东便问李达最近在搞什么,并直率地说:“我们年纪都大了,你比我还要大6岁。人老了,思想不能老。”接着,他坦率道:“你现在写的东西就不如过去写得有生气了。你那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净是抄书本上老生常谈的东西,没什么创造性,缺少自己的新见解。”

李达对老朋友这样直率的说话,还是表露出受感动的神色,并说:“感谢主席关心我的工作和文章。”接着毛泽东又问:“近来有什么新闻吗?”

李达感到心里的话有机会讲了,便马上说:“我们的学生搞党史调查时,看到一些口号,不符合唯物主义的观点。比如说只有想不到的事,没有做不到的事。”接着,李达又询问:“主席对这个口号是怎么看?”

毛泽东回答说:“这个口号同世间一切事物一样,也有两重性。一重性是讲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有道理的。另一重性,如果说想到的事就都能做到,甚至马上就能做到,那就不科学了。”

毛泽东谈群众运动,李达不便多言,但话题已转入哲学,他便坚持自己的看法,马上提出不同意见说:“这个口号现在不能谈两重性。谈两重性,在现在的形势下就等于肯定这个口号。”

毛泽东反问道:“肯定怎样?否定又会怎样?”

“肯定这个口号就是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无限大,就是唯意志论,就是唯心论,就是错误。”

“那么你承认不承认精神力量的作用?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还存在不存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靠了什么力量?”

李达听着,越来越显不安,马上反驳说:“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离不开一定的条件。这难道还有疑问吗?一个人要拼命,‘以一当十’可以,最后总有个限度,终有寡不敌众的时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要有地形作条件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决不是无限大……”

上一页首页11/14尾页下一页

上一篇:青楼三名妓

下一篇:刮骨疗伤都有谁?

相关文章

评论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