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故事网传奇故事

日本化学战大揭秘(3)

2010-11-21 来源:故事会 作者:佚名 查看评论

时值1945年8月15日前,驻齐齐哈尔日本陆军化学武器研究所的内部机构得到了空前发展,下设九个科和一个办事处。

1945年8月13日,将沼田太郎中佐的第七科编为第四野战化学部配属第四军,总人数为三十人,同日,根据关总作命第20号令,第五一六部队主力向朝鲜、江界撤退,留下矢岛勇少佐等四十人编成关东军化学班处理善后,炸毁各种试验设施,销毁各种日本进行化学战的罪证,将存在第五一六部队的化学弹在三天时间内用汽车昼夜不停地抛到嫩江中去。同时,在中国的日军各部队均接到日本大本营的命令,就地掩埋处理手中的各种化学武器,从而造成了中国人民不断遭受日本遗留化学武器的伤害事件频频发生。

五一六部队罪孽深重,但这支神秘的部队为什么能在战后半个多世纪仍然不为人们所知?又为什么能在日本战败后逃避了法律的审判?

追根溯源,这里面有两个因素:一是第五一六部队接到撤退的命令较早,有充裕的时间安排撤退事宜,1945年8月13日乘坐专列从齐齐哈尔出发,8月19日就到达江界,8月28日到永川,9月3日到釜山,9月4日就返回日本的山口县仙崎,9月16日其主力就在日本本土宣布解散,从而逃过了被苏联红军歼灭或俘虏的命运;二是由于日本实行化学武器研究和开展化学战违背国际社会关于禁止在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的日内瓦公约,做贼者自然心虚。因此,第五一六部队的所有官兵都严格遵守日本大本营的命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准泄露关于进行化学武器研究的秘密,违者将受到严厉制裁。所以,这些当事人都守口如瓶,即使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成为战后日本有名望的化学、医学、药剂等专家,也对在中国所犯下的罪行闭口不谈,心中还窃喜因在中国从事化学武器研究而给他们战后带来了荣誉、地位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应当说,他们是用中国人民的鲜血和生命铺就了自己获得化学、医学、药剂学等种种桂冠道路的。

化学武器是利用各种毒剂对人员及其他生物不同的毒害作用进行大规模杀伤的武器。日本第五一六部队在其罪恶历史上主要研究以下几种化学武器:

神经性毒剂,是一种通过阻隔人生命至关重要的酶来破坏人体神经系统正常功能的化学毒剂,它可使人体肌肉痉挛,全身抽搐,肺脏枯萎如干瘪的苹果,身上沾染上一点点就会在两小时内死亡。

糜烂性毒剂,是一种通过呼吸道和外露的皮肤及各器官侵入人体、破坏肌体组织细胞、引起全身糜烂的毒剂。人中毒后会出现皮肤红肿,起大泡,溃烂,眼睛怕光,严重时会失明,肺部和喉咙发炎,肿痛,最常被日军第五一六部队使用于各种化学武器中的有“芥子气”和“路易斯气”两种。“芥子气”是一种威力强大的糜烂性毒剂,它是由碳、氢、硫、氯混合而成的“二氯乙基硫醚”,呈油状液体,因其有芥子味,而取名芥子气,但臭味不大,很难被人发现,故日军的作战部队也经常使用这种原装的毒剂在空中、水井、河流、百姓的炕、锅中布撒,使被害人员的耳、鼻、喉、眼、肌肤糜烂,严重削弱战斗力,又由于具有不易消散和持久性的特点,对戴有呼吸道防护面罩的人员也有杀伤力,被称为“毒气之王”。路易斯气是美国化学战专家路易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明的一种最厉害的糜烂性毒剂,一战中还未来得及使用。日本将其技术引进,大规模地加以生产,并将芥子气和路易斯气混合装填,使其威力更大,伤害程度最重。

全身中毒性毒剂,也叫血毒性毒剂,是以破坏组织细胞氧化功能,引起全身组织缺氧为手段的毒剂。如“氢氰酸”、“氯化氰”等,能使人全身同时发生中毒现象——皮肤红肿、疼痛如割、不断抽搐、口舌麻木、呼吸困难,严重者即死。氢氰酸被人吸入体内后,会阻止血液的基本分子再形成,使人在十五分钟内死亡,但在空气中挥发很快。日军在我军敌后抗日战场上对付地道战的主要杀伤性武器就是氢氰酸。

失能性毒剂,也叫“心理化学武器”,是造成思维和行动功能障碍,使受袭者暂时失去战斗力的毒剂。它能在一定时间内使正常的神经失常或陷入昏睡状态,呈烟雾状,不构成人体生理损伤。

窒息性毒剂,是一种伤害呼吸器官的毒剂。它能给人的肺部造成水肿,使人窒息而死。日军最常使用的有氯气、光气。它们进入人体后,造成呼吸困难,皮肤青紫,吐粉红色泡沫。这类毒剂在空气中持久性差,只在密封的坑道中才能发挥威力。

刺激性毒剂,可分为催泪性和喷嚏性两种。是严重刺激眼睛和上呼吸道的毒剂,它能刺激呼吸系统和视觉系统,使人不停地打喷嚏和流眼泪,失去正常的反应能力。例如“二苯胺”、“氯胂”这两种喷嚏性毒剂,它们可以通过眼、鼻和各敏感的神经末梢进入人体,中毒后会出现咳嗽、呕吐、头痛等症状,在一定时间内失去战斗力。

日本第五一六部队除将各种化学毒剂直接使用于战役中外,还研究制造了各种投掷武器:

1.毒气筒(罐、瓶)。这是一种大规模使用于战场上的化学武器。日军各基层部队均设有专职化学兵,配属到中队级。将较耐腐蚀而坚硬的钢质桶(罐、瓶)中装填经高压后呈液状的毒气,在有适当风力时将盖子打开,减压后的毒气喷出,形成随风飘移的毒云吹向对方阵地,用以大量杀伤对方有生力量。这种毒气装置大多用于阵地战,而且受气象条件限制,故日军的瓦斯士兵均都掌握一定的气象知识。在日本侵华期间共生产5780873个。

2.迫击炮。在日军的所有战斗部队中均配属迫击炮部队,是将装有毒剂的********用迫击炮发射到对方阵地上,形成两次打击力量,即炮弹的弹片杀伤和毒气杀伤,都会使人致死和伤残,是日军在侵华战场上大规模使用的一种方法。

3.化学炮弹。炮弹口径为75毫米、90毫米、100毫米、150毫米四种,共制造1674736枚。由日军的迫击炮部队、山炮部队、野炮部队等在作战移动中实施。主要毒剂为芥子气、光气、氯气。

化学炮弹种类及标志:

名称弹丸?摇?摇标志环

红一号(窒息性)?摇红弹?摇青蓝色

黄一号(糜烂性)?摇黄弹?摇黄色

绿一号(催泪)?摇?摇绿弹?摇绿色

绿二号(喷嚏)?摇?摇绿弹?摇绿色

白一号(发烟剂)?摇白弹?摇白色

4.化学炸弹。由于飞行器载弹量的大幅度提高,日军也将毒剂装填到航空炸弹中,在局部战争中被经常使用,例如在中国战场的宜昌等地投放毒弹,造成中国军队大量伤亡。

5.投射器,是一种将一排排装有毒剂的钢瓶集群投掷到敌方阵地,并使其在敌方上空爆炸,形成一至二公里范围内的高毒剂强度,杀伤敌方有生力量的武器。

6.毒气******。是将毒剂装填到士兵随身携带的******中,利用手投的方法杀伤近距离敌方人员的武器。

7.玻璃毒气瓶。这是第五一六部队为对付苏军坦克而研制的一种杀伤性武器,将加厚特制的玻璃毒气瓶投掷到敌方坦克上达到使乘员死亡而又俘获坦克的目的。第五一六部队建有一座规模较大的玻璃器皿车间,除满足各种化学试验所需的器皿外,还生产这种玻璃毒气瓶。

8.航空布撒系统。这是一种在适当的气候条件下,利用飞机低空飞行,将安装在飞机机翼下面呈流线型的金属容器中装填能引起皮肤糜烂或全身中毒的持久性液体毒剂,一般常用的是芥子气毒剂,其特点是可以大量杀伤敌方和污染敌方武器装备,是制造使用成本较低的化学炸弹,而投放的毒剂量却比前者多,一般一架飞机上可携带二至四个布撒器。

为了防止在施发毒剂时造成己方中毒,日军第五一六部队对各种防护装置也进行了研究,主要有“八七式防毒面具”、“九一式防毒面具”、“九○式防毒服”、“九一式马用防毒面具”、“九二式马用防毒绑腿”、“八八式发烟筒”、“八九式催泪筒(甲、乙、丙)”、“八九式催泪棒”、“九三式代用红筒”、“九三式黄剂展示筒”等。

魔鬼兄弟七三一

日本关东军第五一六部队在组建以后研究、试验了众多种类的化学武器令人触目惊心,那么,它是怎样进行研究的呢?它与哈尔滨平房的第七三一部队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关东军第五一六部队是一支专门从事化学武器研究、试制、试验,最后交出成品由日本大本营安排大批量生产,继而交由日军各作战部队在战场上使用的技术科研性质的部队。部队由化学、医学、药学、兽医学和试验部队组成。部队本部人员一般维持在二百五十至五百人左右,主体是技术人员,另有相当日军联队编制的训练队即第五二六部队一千五百余人。其训练队第一大队下辖两个中队驻防齐齐哈尔第五一六部队东侧,负责日常的警卫和试验任务;第二大队下辖两个中队驻防富拉尔基小北屯,与教育训练队、材料厂同驻一地。部队长为深山松男中佐。1945年8月第五二六部队主力移驻富拉尔基铁路桥担任警戒,8月16日移驻昂昂溪,在2004年8月发现的526枚毒气弹即为该部队为掩盖使用化学武器罪行而深埋在地下的。

上一页首页3/9尾页下一页

上一篇:榆树黑社会五毒父子灭亡纪实

下一篇:普济寺奇案

相关文章

评论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