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故事网传奇故事

日本化学战大揭秘

2010-11-21 来源:故事会 作者:佚名 查看评论
摘要:化学战的定义是指运用毒气、发烟剂等化学武器所进行的战争,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几千年以前。用硫磺和沥青熏退敌人

“化学战”的定义是指运用毒气、发烟剂等化学武器所进行的战争,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几千年以前。用硫磺和沥青熏退敌人的方法在公元前四百多年就有所发现。古代的猎人们为了使猎物从藏身的洞穴中出来,故而在其藏身之处的上风头,点燃的树枝和青草将其熏出来,也可以说是一种化学战。当历史进入到中世纪后,砷化合物等化学物质也并不少见。十九世纪后,伴随着合成化学工业的急速发展,化学战材料也得到了飞快的进步。同时,各个国家之间禁止使用化学武器的动议也随之提出。到1899年的第一次海牙条约和1907年的第二次海牙条约,做出了禁止使用毒气的规定。但是,在第二次海牙条约签订七年后的1914年所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二年,即1915年的4月22日,德军在比利时境内的伊普尔这座历史名城,就第一次大规模地使用了氯酸瓦斯,从而使交战双方都倾注了全力来进行大规模的化学战。所以说,化学战的历史渊源虽然很久,但还是进入二十世纪后才突然地急速发展起来。

德军在伊普尔取得胜利和协约国军队溃败的消息,引起了各国军事专家的关注,视此为重大事件的日本陆军中央命令陆军技术审查部部长岛川文八郎中将,对毒瓦斯以及在欧洲战场所使用的各种新式武器进行综合性的调查和研究。从此,在日本陆军中开始了有组织的化学战研究,包括军用防毒面具和轻迫击炮发射毒气弹的研究和使用。1918年5月,以日本陆军省兵器局局长渡边满太郎为委员长,成立了“临时毒瓦斯调查委员会”。这个组织是为“应付时局变化而有所准备”即为向苏联“西伯利亚出兵的化学战准备”为目的的实施机构,它以毒瓦斯的研究和制造、防毒面具的改善和大批量投产等直接为战地服务的具体化为主要任务。1919年4月,为了促进日本陆军的技术进步,在军队系统内设立了陆军技术本部和陆军科学研究所,本部部长隶属于陆军大臣,研究所隶属于技术本部部长。从此,在日本陆军中诞生了科研机构。1925年又将从事化学武器研究的原第二课升格为第三部,由岸本绫夫少将任部长(1936年晋升为大将),集中了一百名年轻有为的将校和大学毕业的专业人才。1929年设立了日本陆军化学战研究会,由时任参谋次长的南次郎中将担任会长,开始在军队中以科研为主体的化学战教育。1929年5月开始在日本陆军造兵厂火工厂忠海制造所小规模研制化学毒剂,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陆军大本营制定了“时局军备改革方案”,确定了“新建瓦斯防护教育机构”以及“在军队中设立瓦斯防护教育设施”的方针。1933年4月21日,日本军部下达了成立瓦斯防护教育机关的“陆军习志野学校”命令,并于1933年8月1日举行了建校仪式。1938年8月,以日本关东军化学部,日本陆军第六技术研究所和习志野学校骨干人员组成的日本陆军化学研究所在中国黑龙江省会齐齐哈尔秘密建立。从此,这支恶魔般的部队开始了在中国研究、实验、制造各种类型化学武器的历史。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后的六十多年中,日本研制并抛弃在中国大地上的二千余起化学武器伤害事件都与这支恶魔部队有着紧密的关系,给正在和平建设中的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这段历史是我们所不能忘记的。

日本的齐齐哈尔五一六部队在世人的记忆中是很陌生的,如果把它与臭名昭着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毒杀,与位于哈尔滨的日军“七三一”部队的细菌试验联系起来,就会令你毛骨悚然。那么,这究竟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呢?它在战后六十多年后,遗留在中国的化学武器是怎样引起全世界人民关注的呢?

震惊中外的“八·四”事件

2003年8月4日晨,在北纬47°线以北,中国百万人口以上的最大城市,素有“鱼米瓜果乡、钢铁机械城”和“鹤城”美誉的北方城市——齐齐哈尔,发生了一起震惊中外的芥子气毒剂泄漏伤害事件,造成一人死四十三人伤的惨剧。经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专家的现场勘察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3医院医学专家的临床确诊,确认系化学毒剂之一的芥子气中毒和日遗化学毒剂伤害。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在第一时间向省、国家有关部门汇报了事件情况,引起了国家高层的注意。8月8日,中国外交部紧急约见日本驻华使馆公使,向日本政府提出严重交涉。8月12日,日本政府派出五人专家组赴齐齐哈尔考察后确认,此次毒气泄漏事件的元凶为侵华日军在战败投降后遗弃的化学武器。2004年5月23日,在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建筑工地上又发现日军一个毒气罐,在昂昂溪区头站村三间房发现五百二十六枚装有化学武器的毒气弹。2005年4月8日,在齐齐哈尔嫩江劳动湖北入口九十米的江汊中,村民在挖沙时又挖出一百五十余枚毒气弹。一段时间里,整个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了中国北部这个有着厚重历史的齐齐哈尔,聚焦到受到伤害的四十四位中国公民的安危上,聚焦到查找这些化学毒剂的生产制造者上。是谁在什么时间把它埋在地下隐藏起来?应当由谁来承担责任呢?

追根溯源,齐齐哈尔发生的芥子气泄漏伤害事件不是偶然的。早在八一五光复后的1946年就发生过齐齐哈尔师范学校芥子气伤害教工事件,致使一人死亡,多人受伤。在以后六十多年的岁月中,又陆续发生几起比较大的中毒事件,例如1984年在富拉尔基天然气公司工地挖掘出来的毒剂罐,致使十多人中毒,至今仍难以治愈,这些也仅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二千余起伤毒事件中的几起。

在2003年8月4日晨,齐齐哈尔龙沙区北疆住宅工地施工现场,挖出五个桶状物体。被挖掘机挖破的桶体由于受到内部压力和外力的作用,液体升腾六米之高,糊住了挖掘机的窗口,迸进了司机室,随后,一种难闻的气味弥散在空气之中。

被挖破的罐体究竟为何物?为什么会散发出一种呛人的气味?随后发生的事情令人瞠目结舌、惊天骇地。

毕海岩是齐齐哈尔市兴计开发公司的一名挖掘机司机,挖掘出毒剂桶的早晨,他正当班。8月4日4时30分左右,他开挖掘机正常作业,铲出两个铁质的东西。他下车看了一下,结果发现是生了很多铁锈已经腐烂的金属桶。于是他上去继续作业,用铲车使劲铲了一下,一下子把桶铲坏了,液体喷溅了出来。他的挖掘机体高五米,而金属桶内的气体喷溅的高度超过了他的挖掘机一大块,足有六米多高,一股非常刺鼻的芥末油味道扑鼻而来,而此时挖掘机的天窗正开着,毒剂溅到了他的额头,肚子和脚上。毕海岩就用毛巾把喷到皮肤上的毒剂擦掉,然后用翻斗把两个毒剂桶拖到工地旁边。在继续作业过程中,又陆续挖出了三个毒剂桶,也被他运到工地旁边。随后有很多人围观。毕海岩由于不知他挖出来的东西是什么,****地到桶边用毛巾蘸了一下,并用手摸了一下。正是这一下,导致他的手臂发黑。他下班后去洗澡。因为天气很热,加之身上又溅上了不知名的东西,他在身上打了一些香皂,洗完后换上了一身干净的衣服。正是他这种处理办法,使他的情况没有继续恶化。当天晚间11时,他感觉眼睛难受,并且特别累,他还以为感冒了,也没在意。8月5日零时,他的症状加重,早4时被送往医院。

在齐齐哈尔市的社会层面中,有一些人是以拣废品为生的,他们当中以外来人口为多,走街串巷,以收买居民的报纸、废钢铁、饮料罐等废弃物来换取生活费用,俗称“换破烂的”。挖掘机手在当时神志清楚的情况下,将铁罐卖给了收废品的人(某某),五个罐体虽然只有一只被戳破,其他四只尚好,而且沉甸甸的,上面隐约可见排列整齐的螺栓,估计可以卖个好价钱。殊不知,一连串的事情由此而生。废品经多人接触、锯切,导致多人中毒;挖掘机挖出的沙土被人运走,又伤害了众多无辜。在短短的一天内,凡接触毒气、毒物的人们无不感到呼吸困难,眼睛流泪,接触部位起泡,有一种火灼水烫的感觉。一时间,齐齐哈尔几个较大医院收治的同类病人越来越多,全市也被一种莫名的恐慌所触动。情况紧急,人命关天,负责安全生产的部门被惊动了,医院的主管领导被惊动了,公安部门被惊动了,各种信息一齐向市委、市政府汇集。

根据市公安局、安全生产监督局提供的照片,笔者将其与自己掌握的在牡丹江、滁州等地发现的毒剂罐进行了比照,由此断定,这是一起日军化学毒剂伤害事件,其外表形状、结构完全与日本大久野岛毒剂工厂所生产的毒剂包装罐一致,根据所描述的气味确定为芥子气路易氏气混合毒剂。而北疆花园工地则是原日本关东军驻齐齐哈尔飞行队代号1006部队的驻地,装有毒剂的铅桶中的液体是在日本侵华期间日本五一六部队发明的由飞机上的航空毒剂布撒器使用的。

芥子气,是一种气味近似于欧洲产芥末味的强烈的糜烂性毒剂,味道有些臭。人的皮肤一旦接触到这种毒剂,就像受到烧伤一样,先出水泡后引发溃疡,不仅暴露在外的手、脚、脸及脖颈,就连穿的衣服也会被侵蚀,病毒没及全身,直至将皮肉全部烂透,是一种缓慢发展导致生命终结的杀伤性气体。路易氏气,是一种速效性的糜烂毒气,能渗入到人的视觉神经和皮肤里,侵伤肺叶咽喉,造成呼吸滞难而死亡。日军将这两种毒剂混合使用,就能使人在接触时不死也会造成终身残疾。

上一页1/9尾页下一页

上一篇:榆树黑社会五毒父子灭亡纪实

下一篇:普济寺奇案

相关文章

评论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