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故事网历史故事

英明君主朱棣(4)

2011-02-10 来源:故事会 作者:佚名 查看评论

永乐十八年(1420 )工程竣工。就在这一年,朱棣宣布自明年起,以北平为京师,改南京为留都。永乐十九年(1421)春,朱棣正式车驾北迁。

朱棣即位后,在加强皇权、创造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同时,在经济上继续推行朱元璋休养生息、移民屯田和奖励垦荒的政策,努力恢复社会生产。

长达三年的“靖难”之役,淮河以北的广大田地,杂草丛生,荒凉衰败。朱棣对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振兴农业经济。迁移苏州等十郡和浙江等九省的灾民充实这一地区。在“靖难”战争中遭受破坏严重的地区,政府还发给耕牛、农具,帮助他们尽快恢复生产。同时,朱棣还采取严厉措施,惩处贪官污吏,限制僧道发展,赈( zhèn)济灾民。

由于这些措施得到了有力的推行,使永乐朝的农业经济比洪武时代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重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注重文化典籍的搜集整理工作

永乐元年( 1403 )七月,朱棣授命解缙组织编纂《永乐大典》。他要求“书的内容要务求详备,凡有文字以来的经、史、子、集百家之言,以至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都要收罗进去,毋厌繁浩。”根据朱棣的旨令,先后调集了3000多人,用了4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这部拥有22937卷,约3亿7千万字的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类书的编纂任务。朱棣审阅后十分满意,赐名《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收集了自先秦至明的许多文献资料,为保存和整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起了重大作用,在客观上为保护祖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对外关系上,朱棣一面广泛吸引外国使臣来中国贸易,一面派出自己的使团走出国门,出访外国。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就是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

对这次大规模的外交活动,朱棣做了多方面的周密的准备工作。永乐五年( 1407 ) ,朱棣下令在翰林院开设“八馆”,训练培养通晓外国语言和国内少数民族语言的人才,同时朱棣还命令福建沿海修造大批海船。仅永乐五年就建海船749艘。这些船只很大,长约147米,宽约60米,可乘千余人。组织人才齐全的出使队伍。郑和的这支队伍除士兵外,还有各种行政和后勤人员,如医官、文书、翻译、工匠等等,应有尽有。

永乐三年( 1405 )七月,郑和率领27800多人的远航队伍,带着大量的丝织品、瓷器、铁器、布帛和充足的口粮,日用品等,分乘62艘宝船,自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镇)集合启航。

郑和的船队首航直抵占城(今越南) ,然后往南到达爪哇、苏门答腊(今印度尼西亚) ,再往西航行到满刺加(今马来西亚)、古里(今印度南部)等国。穿过马六甲海峡继续向西行驶,最远到达波斯湾沿岸和非洲东南部。

自此之后,郑和历经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先后29年,七次下西洋,行踪遍及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他们每到一个国家,都以明朝使节的身份,向当地国王宣谕明成祖的诏书,以宣扬中国皇帝的皇恩浩荡。向当地的国王或首脑赠送皇帝朱棣的礼品,表示建立邦交,发展两国友好关系的诚意,并邀请他们来中国访问。并同当地官府进行贸易,从各国收购了许多象牙、珍珠、珊瑚、香料等物品,受到当地人们的热情欢迎,人们称大明船队为“宝船”。

郑和遵照朱棣的命令,远航西洋,这是当时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下西洋宣扬了国威,大大促进了我国和亚洲、非洲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各国人民的友谊。

在郑和下西洋之后,许多国家的国王、首脑或使臣,纷纷来到中国访问,建立了邦交和贸易关系。

上一页首页4/5尾页下一页

上一篇:传奇皇帝朱元璋

下一篇:不得善终的李善长

相关文章

评论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