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故事网历史故事

王永庆:请不要叫我经营之神(4)

2013-01-23 来源:故事会 作者:佚名 查看评论

举例来说,当时服务于“铁道部”的顾客每月21日领薪水,他就在当天晚上或隔天去收款,因为这些顾客比邻而居,不但收款方便顺利,顾客对这种收款方式也很满意。

如此一来,王永庆的生意自然蒸蒸日上。更重要的是,所谓“质优价廉”和“顾客导向”的经营策略也就在他的心中扎下了根。这种建立“顾客档案”的做法对台塑后来的“表单化”经营管理方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王永庆经营米店在品质、服务、收款等方面创新的做法大受顾客的欢迎。刚开业之时,一包12斗的米一天都卖不掉;一两年之后,王永庆一天就可以卖出十几包米,营业额增长了几十倍。

当时有一句台湾俗语“粜米卖布,赚钱有数”,意思是说,米与布的营业金额很大,因此利润应当尽量压低。当时的米1斗12斤,售价5角1分,本钱5角,换言之,卖1斗米只能赚到1分钱,利润只有2%。因为利润微薄、钱不好赚,王永庆格外勤劳,以争取生意。

一天深夜2点多钟,外面下着雨,一家小客栈的厨师到米店敲门,说是半夜有旅客来住店吃饭,要他立刻送1斗米过去。

卖1斗米才赚1分钱,又是深夜两点多钟熟睡的时候,并且外面还下着大雨。一般人不是假装没听见,就是把那位敲门的厨师赶走。但是王永庆一听,立刻从被窝里爬起来,随便往身上披了个粗麻袋片就跑出去送米,回来后全身都淋湿了,冻得瑟瑟发抖。

这次经历使王永庆意识到,虽然有了相当多的固定客户,但若要多赚钱,就要向上游发展,搞批发业务,即由自己来碾米,然后再自己卖或者批发给别人。因为他发现,沿着这条线越往上走,厂商就越少,竞争也就越小,并且行业的利润也就越高;于是,王永庆有了开碾米厂的念头。

经过一年多的资金积累和客户积累,王永庆办了个碾米厂,在最繁华热闹的临街处租了一处比原来大好几倍的房子,临街做铺面,里间做碾米厂。开了碾米厂,工作多了,三兄弟忙不过来,王永庆就到附近的渔村雇了一批壮汉来搬运大米。

就在王永庆的隔壁,有一家由日本人福岛正夫经营的碾米厂。日本人享有种种优惠条件,致使王永庆从一开始就处于十分不利的竞争地位。王永庆意识到,只有更加努力工作才能改善处境。日本人的碾米厂下午6点就停工休息,他却要一直做到晚上10点半。

碾米厂的活又脏又累,每天都弄得一身灰。福岛正夫上了年纪,比较注重生活享受,每天要花3分钱洗个热水澡。而王永庆仗着年轻力壮,跑到屋外的水龙头用冷水冲洗,即使冬天也不例外。他认为,每天省下3分钱等于比福岛正夫每天多卖出3斗米。

这样,王永庆勤干苦做,开源节流。一年后,他的生意就超过了福岛正夫。嘉义当时共有26家碾米厂,王永庆排名第三,而福岛正夫位居第四。在日统时代,王永庆能有如此业绩,实属难能可贵。

王永庆的米店和碾米厂获得了成功之后,他用积累的资金扩大了碾米厂的规模。虽然他很年轻,但论经济实力,已成了嘉义数得着的头面人物。

产品销不出去,王永庆竟然做出了增加产量的决定,引起公司内部的激烈反对

正当王永庆踌躇满志,准备放开手脚大干一番时,台湾的大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那时,日本帝国主义扩大了侵略战争,并加紧了对台湾的掠夺,规定一切人力、物力都要优先供应战争所需,导致整个台湾物资极为贫乏。

到了1941年时,台湾地区的水稻因为肥料缺乏而收成大减,并且因为日本供应侵华战争需要的关系,导致粮油等物资极端匮乏,于是日本人开始在台湾实施物资配给制度,其中一项便是对大米采取“共精共贩”的方式供应。也就是说,对稻米的碾、售实施配给制度。

当时的嘉义市大约有12家规模不一的碾米厂,在实施了新制度后仅剩余两家,其余的一律关门。勉强支撑了一段时间后,粮食越发奇缺,连替代食物也无法满足供应,台湾人民处于饥荒状态,甚至连卖米商都无粮果腹。在这种情形下,王永庆的米店和碾米厂只有关门。

上一页首页4/11尾页下一页

上一篇:李嘉诚:我的创业史谁都学不了

下一篇:“围棋教父”陈祖德:抗癌斗士,超越自我

相关文章

评论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