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故事网历史故事

李嘉诚:我的创业史谁都学不了(7)

2013-01-23 来源:故事会 作者:佚名 查看评论

时间只有一周,李嘉诚召开公司高层会议,宣布了令人惊愕而振奋的计划:必须在一周之内,将塑胶花生产规模扩大到令外商满意的程度。

这是李嘉诚一生中,最大最仓促的冒险。他孤注一掷,几乎是拿多年营建的事业来赌博。李嘉诚一生作风稳健,可这一次,他别无选择,要么彻底放弃,要么全力搏命。

李嘉诚和全体员工一起,奋斗了七个昼夜,每天只有三四个小时的睡眠。

外商购货部经理来了以后,在李嘉诚的带领下,参观了全部生产过程和样品陈列室,由衷称赞道:“李先生,我在动身前认真看了你的宣传画册,知道你有一家不小的厂和较先进的设备,没想到规模这么大,这么现代’化,生产管理是这么井井有条。我并不想恭维你,可你的厂完全可以与欧美的同类厂媲美!”

合同很快就签定了,外商购货部经理原定要考察别的厂家的计划也取消了。

这家北美公司成了长江工业公司的大客户,每年来的定单都数以百万美元计。并且,通过这家公司,李嘉诚获得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信任,日后发展为合作伙伴关系,进而为李嘉诚进军海外架起一道桥梁。

这时候的李嘉诚,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塑胶花的大好年景还会持续多久9-个显而易见的现象:塑胶厂遍地开花,塑胶花泛滥成灾。尽管销路不成问题,但是竞争却变得日益残酷。

他决定未雨绸缪。他的未雨绸缪,不是不断投资,强化塑胶业的竞争能力,而是顺其自然,让其自兴自衰。他的主要精力,开始放在缔造以地产为龙头的商业帝国,这是他蕴藏于心多年的抱负。

李嘉诚以独到的慧眼,洞察到地产的巨大潜质和广阔前景。他的构想,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后,进一步明朗:我为什么不可做地产商?

1958年,李嘉诚在繁盛的工业区——北角购地兴建一座12层的工业大厦。

1960年,他又在新兴工业区——港岛东北角的柴湾兴建工业大厦。两座大厦的面积共计12万平方英尺。

李嘉诚虽吃准了房地产的乐观前景,仍采取谨慎入市、稳健发展的方针,他没有走捷径——预售楼花,而是将此作为出租物业。

不可否认,卖楼花能加速楼宇销售,加快资金回收,弥补地产商资金不足。卖楼花是霍英东于1954年首创,他一反地产商整幢售房或据己出租的做法,在楼宇尚未兴建之前,就将其分层分单位(单元)预售,得到预付款,即可动工兴建。卖家用买家的钱建,地产商还可拿地皮和未成的物业拿到银行按揭(抵押贷款),真可谓一石二鸟。

李嘉诚认真研究了楼花和按揭。地产商的利益与银行休戚相关;地产业的盛衰又直接波及银行,唇亡齿寒,一损俱损,过多地依赖银行,未必就是好事。

他尽量不向银行抵押贷款,或会同银行向用户提供按揭。他兴建收租物业,资金回笼缓慢。但他看好地价楼价及租金飚升的总趋势。收租物业,虽不可像发展物业(建楼卖楼)那样牟取暴利,却有稳定的租金收入,物业增值,时间愈往后移,愈能显现出来。

当时地产界的许多人士,认为李嘉诚的作风过于保守。

1961年6月,潮籍银行家廖宝珊的廖创兴银行发生挤提风潮。廖宝珊是“西环地产之王”,他在西环大量购买地盘兴建楼宇,并在中环德辅道西兴建廖创兴银行大厦。廖宝珊发展地产的资金,几乎全部是存户存款,将其掏空殆尽,而引发存户挤提。

这次挤提风潮,令廖宝珊脑溢血猝亡。李嘉诚进一步意识到地产与银行业的风险。

1962年,香港政府修改建筑条例并公布1966年实施。炒风空前炽热,职业炒家应运而生。在这股风起云涌的炒风中,李嘉诚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买空卖空是做生意的大忌,投机地产犹如投机股市,“一夜暴富”的后面,往往就是“一朝破产”。

上一页首页7/16尾页下一页

上一篇:李连杰,以女儿的名义胆小

下一篇:王永庆:请不要叫我经营之神

相关文章

评论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