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故事网历史故事

李嘉诚:我的创业史谁都学不了(6)

2013-01-23 来源:故事会 作者:佚名 查看评论

他满载而归。随机到达的,还有几大箱塑胶花样品和资料。临行前,塑胶花已推向市场,李嘉诚跑了好些家花店,了解销售情况。他发现绣球最畅销,立即买下好些绣球花作样品。

李嘉诚回到长江塑胶厂,便四处寻访,重酬聘请塑胶人才。李嘉诚把样品交给他们研究,要求他们着眼于三处:一是配方调色;二是成型组合;三是款式品种。

塑胶花实际上是植物花的翻版,每一个国家和地区所种植并喜爱的花卉不尽相同。李嘉诚觉得自己带来的样品太意大利化了。他要求顺应本港和国际大众消费者的喜好,设计出全新的款式,并且不必拘泥植物花卉的原有模式。

经历过连续一个多月的不眠之夜,终于研制成第一批样品。他把价格定在大众消费者可接受的适中水平,物美价廉,没有理由不畅销。大部分经销商都非常爽快地按李嘉诚的报价签订供销合约。有的为了买断权益,主动提出预付50%定金。几乎是在一夜间,香港大街小巷的花卉店,都摆满了长江出品的塑胶花。

为了长远的发展,他决定组建合伙性的有限公司,当发展到相当规模时,申请上市,成为公众性的有限公司。

1957年年末,长江塑胶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李嘉诚无时不渴望将产品打入欧美市场,当时进入欧美市场只有通过本港的洋行,但是中间环节多,李嘉诚也不能完全掌握市场。

这时境外的批发商也希望绕过香港洋行这个中间环节,直接与香港的厂家做生意,这对双方都大有好处。

李嘉诚一得悉这个消息,马上驱车去跟外商直接洽谈,给他们看样品,签订合同。绕过了中间环节,双方都得到价格上的实惠。

李嘉诚不惜重金网罗全港最优秀的塑胶人才,不断地推出新样品。可是,因为资金有限,设备不足,严重地阻碍生产规模的扩大。该如何突破“瓶颈”呢?李嘉诚陷于苦恼之中。

在李嘉诚伤透脑筋之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机遇来到他面前。

有位欧洲的批发商,来北角的长江公司看样品,他对长江公司塑胶花赞不绝口:“比意大利产的还好。我在香港跑了几家,就数你们的款式齐全,质优美观!”

他要求参观长江公司的工厂,对能在这样简陋的工厂生产出这么漂亮的塑胶花,甚感惊奇。

因为对李嘉诚信誉及产品质量的充分信任,他很快就与李嘉诚签了第一单购销合同,并主动提出提前交付货款,基本解决了李嘉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问题。

信誉是不可以用金钱估量的,是生存和发展的法宝。李嘉诚对此笃信不移。

长江公司的塑胶花牢牢占领了欧洲市场,营业额及利润成倍增长。1958年,长江公司的营业额达一千多万港元,纯利一百多万港元。塑胶花为李嘉诚赢得平生的第一桶金,也赢得了“塑胶花大王”的称号。

这一年,他30岁。

“文化大革命”让香港的楼市无人问津,整个房地产市场卖多买少,有价无市,李毫诚却凭着他精准的判断,逆势而上,大获全胜

这一年,他开始涉足房地产。他非常看好香港地产业的前景,但未因此而放弃塑胶业。他的下一个目标,是进军北美。

李嘉诚主动出击,设计印制精美的产品广告画册,通过港府有关机构和民间商会了解北美各贸易公司地址,然后分寄出去。

没多久,果然有了反馈。北美一家大贸易商S公司,收到李嘉诚寄去的画册后,对长江公司的塑胶花彩照样品及报价颇为满意,决定派购货部经理前往香港,以便“选择样品,考察工厂,洽谈入货”。

交谈中,对方简单询问香港塑胶业的大厂家,提出若有时间,希望李先生陪同他们的人走访其他厂家。意思很明显,他们将会考察香港整个塑胶行业,或从中选一家作为合作伙伴,或同时与几家合作。

这将又是一次竞争,比信誉,比质量,比规模,斗智斗力,方能确定鹿死谁手。李嘉诚的目标,是使长江成为北美S公司在港的独家供应商。他自信产品质量是全港一流的,但论资金实力、生产规模,却不敢在本港同业称老大。

上一页首页6/16尾页下一页

上一篇:李连杰,以女儿的名义胆小

下一篇:王永庆:请不要叫我经营之神

相关文章

评论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