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故事网故事书库

第一章 势如破竹

2014-03-31 来源:故事会 作者:佚名 查看评论
摘要:万历十九年(1591)八月二十四日,因为劝降被拒绝,丰臣秀吉大会诸侯于京都,正式宣布讨伐明朝。第一步的战略计划所有人都能想象得到,那就是首先进攻朝鲜,占领朝

万历十九年(1591)八月二十四日,因为劝降被拒绝,丰臣秀吉大会诸侯于京都,正式宣布讨伐明朝。第一步的战略计划所有人都能想象得到,那就是首先进攻朝鲜,占领朝鲜之后再以朝鲜为跳板进击中原。

明代中、日、朝三国战略态势图之所以会制订出这样一个人人都知道的战争计划,是由朝鲜与日本之间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当时日本与中国的交通线一共只有三条:

第一条是从日本九州岛出发,经由琉球、台湾到达终点福建或者宁波。这条路线基本以海路为主,往来多依靠季风,但走这里的好处是能避开明朝防御最为严密的九边之地,直插明朝最为薄弱的江南腹地。江南是明朝的财赋重地,进入此地势必对明朝造成极为严重的打击,嘉靖时代的倭寇大多走这一路线。而这一路线的坏处便是对季风极为依赖,又是远洋航海,安全性比较低,运输大军不便。日本号称是海洋民族,可是当时日本的船只却性能低下,技术水平极低,水军实力很弱,而明朝的造船技术虽然在郑和之后一直因为海禁而低迷,但是依然在世界上数一数二,水军依然实力很强。就是在抗倭形势最严峻的时候,抗倭名将俞大猷都说虽然陆战经常失败,但是水战明军依然稳占上风,这一点是丰臣秀吉如此狂妄的人都不得不承认的。一旦日军的大部队与明军水师遭遇,那对日军来说后果不堪设想。此外自戚继光在浙江义乌招募矿工终于练成了着名的戚家军之后,浙兵就成了倭寇的克星,那些在戚家军的打击下劫后余生的倭寇们回到日本之后对此亦大加宣扬,这亦让丰臣秀吉忌惮不已。因此这一路线虽然好处巨大,但是风险却更加巨大,丰臣秀吉不得不忍痛割舍。

第二条是从日本的对马岛出发,沿着朝鲜西海岸至鸭绿江口,再沿辽东半岛穿过渤海海峡,最终在天津或塘沽登陆。这一路线大多沿着大陆边缘航行,不需依赖季风。好处是危险性比第一条路线小了很多,从天津登陆以后日军大日军大本营名护屋与釜山之间地图部队就能直接威胁明朝的首都北京。当然这条路线的好处也仅止于此,北京与天津从来都是重兵云集的地方,防卫力量极为强大。这条路线虽然比第一条路线安全一些,但是依然是以海运为主,对日本军队的运输极为不利。

第三条也是从日本的对马岛出发,越过海峡登陆釜山港,然后由陆路经汉城、平壤、辽东,入山海关再到北京。这条路线海路很短,绝大部分都是陆地作战,对于只拥有孱弱水军的日本而言,这条路线不啻为最适合的路线。此外有个出身奴籍的朝鲜人韩翼,在朝鲜得不到重用,于是就亡命日本,游说说朝鲜柔弱可取,并自为谋主,为日本侵略朝鲜献谋献计。在他的鼓励下,加上其他的因素,日本最终确定了这条进攻路线。当然这条路线也不是没有缺点,首先如果要选择此路线,那么就必须要拿下朝鲜。而朝鲜多山,军队的推进速度很受制约。另外就算能拿下朝鲜,也必然要面对明朝的九边重兵,只能一步步按部就班地发展,纯属硬碰硬,战事极其容易打成比拼国力的消耗战。一旦形成这样的局面,那么支持日军后勤的那道对马海峡就将成为生命线,日本的水军后勤能力将受到严峻的考验。

但综合比较下来,也只有第三条路线风险最小,丰臣秀吉没有其他的选择,只能先走一步,把朝鲜吃下来。

为了实现通过朝鲜这个跳板攻取明朝这个战略构想,丰臣秀吉命令各路诸侯开始准备。第二年正月初六日开始总动员,以日本九州岛、四国、本州岛西部为主要动员地点,动员大名(大名:日本各地方割据势力领主的别称)。八十八员,各大名按照领地田亩的大小,大的要征两三万人,小的征一二百人,动员的总兵力达到了二十九万九千八百六十人。这些兵力按部队的性质又分为一线渡海侵朝部队九个军十五万八千八百人,二线守护本土部队八个军十万二千九百六十人,水军九千二百人。加上拱卫京都的三万人,日本纸面上的总动员兵力达到了三十三万人左右。在丰臣秀吉的战略计划当中,实际是让求战欲望最为强烈的九州岛兵作为主力部队,奔赴朝鲜作战。中国地区和四国岛的部队继之。至于中部地区的诸路大名,如德川家康、上杉景胜等,都被要求引军至名护屋城驻扎,以备朝鲜和明朝军队的反扑。更东北的伊达政宗、蒲生氏乡等则西进至京都一带,警戒防卫空虚的国家心脏。

上一页1/5尾页下一页

上一篇:序幕

下一篇:第二章 初战失利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