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故事网传奇故事

洪岗岗子传奇

2013-03-31 来源:故事会 作者:佚名 查看评论
摘要:宁夏同心县西北有个叫洪岗岗子的村子,按说是个绝对的弹丸之地。可就是这块一点儿都不起眼的还有些荒凉的地方,却叫中国,甚至国外的人们向往。每年的农历七月中

宁夏同心县西北有个叫洪岗岗子的村子,按说是个绝对的弹丸之地。可就是这块一点儿都不起眼的还有些荒凉的地方,却叫中国,甚至国外的人们向往。

每年的农历七月中下旬一周多的时间里,通往那块弹丸之地的道路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洪岗岗子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有时候,为了道路通畅,连公安民警和交通警察都得出动维持秩序和疏导交通。

清楚内里的人都知道,这么多的人赶往洪岗岗子是为了纪念一位贤者——名闻宁甘青新陕诸省的中国伊斯兰教虎夫耶洪门门宦创始人,被教内教外尊称为“洪老太爷”的洪寿龄老人家。

上坟的人不仅仅是虎夫耶门宦的教民,还有其他非虎夫耶门宦的教众,甚至宁夏中宁县喊叫水乡和海原县兴仁镇的部分汉民也合村合户来到洪岗岗子,肩扛手抬“西域明镜”、“千古留名”等匾、幛凭吊洪老太爷。

如此声势的上坟不能不说是奇中之奇了。因为中国穆斯林兴师动众给教主上坟是司空见惯了的,本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但不分教派门宦,包括非穆斯林都要去凭吊的上坟还是绝无仅有的。

还真有些不可思议。这位洪老太爷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力?

洪老太爷名寿龄,又名寿林,字海如,经名舍勒夫?文迪尼,1852年出生于甘肃省景泰县路塘洪家庄一个贫苦回族农民家庭,出生不久,母亲不幸离开了人世。

洪老太爷出世时,正赶上回族人的社会地位处在历史上的最低时期。清朝政府对回族缺乏客观的了解,听信地方官员的只言片语,歧视、压迫回族,最终导致了同治年间西北回民大起义的爆发。

为了躲避杀戮,也为了生存,年仅六岁的洪老太爷随家人背井离乡,拉长工,打短工,居无定所,寄人篱下。他曾在甘肃靖远、宁夏海原等地生活过,最后终于在宁夏同心县喊叫水乡洪岗岗子村落脚了。这时,父亲却积劳成疾,撒手人寰。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同时失去了生活的依靠,洪老太爷只好流落庄头寺坊。人们同情这个无依无靠的娃娃,只是,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寻常百姓,一家比一家穷,一家比一家光阴紧迫,想接济他也没个宽裕,就叫他到清真寺做勤杂工,打柴烧火、担水扫院,算是给他找了个糊口的路子。

洪老太爷不愿靠人怜悯和施舍度日,凭着对信仰的坚定和罕有的刻苦精神,干完寺里的活儿便去听阿訇讲经诵典。三更灯火五更鸡。短短三年时间里,洪老太爷将三十本《古兰经》背得滚瓜烂熟,讲解和领悟经典的水平超过了寺里的满拉。洪老太爷超群的天赋和超常的勤奋引起了阿訇、学董、乡老和教民的器重,大家都说这个娃娃用功、心灵,日后必成大器,要洪老太爷正式接受经堂教育。

洪老太爷开始在甘肃、宁夏及陕西的名寺投师求学。1868年,十五岁的洪老太爷慕名来到宁夏泾源,求教于经堂教育中兼有陕西学派和云南学派所长的蓝秀斋和禹月明两位大阿訇。他们是当时经学界顶尖经师和久负盛名的学者。经堂教育的陕西学派“专而精”,即每位阿訇精熟深钻一门经典;云南学派则经汉并重,广通博学。两位大阿訇见洪老太爷天资聪颖,教一识百,又虔诚有加,颇有孺子可教之感,便倾其所学,日夜教授。

1878年,洪老太爷穿衣毕业,成为精通经典、名闻遐迩的大阿訇。远远近近的寺坊纷纷请他去开学,主持教务。身份变了,社会地位高了,洪老太爷依然布衣素食,粗茶淡饭,衣服、被褥、拜毡都是补了又补。洪老太爷经常把教下散来的乜贴顺手就散给穷人、鳏寡孤独和寺坊公用。他在甘肃靖远县东关清真寺任开学阿訇时,为该寺买下一块土地扩建清真寺。做了教主,为了传播教门,为了发展经堂教育,洪老太爷更是倾囊而出,不遗余力。1920年的海原大地震将建于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的宁夏海原清真大寺夷为平地。1921年,在洪老太爷的关心和支持下,众乡老和坊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历时两年,一座崭新的具有中国园林风格的海原清真大寺在原址拔地而起。洪老太爷传教兰州期间,在徐家湾买了三亩多地修建徐家湾拱北,从青海门源、大通和甘肃景泰迁请马栋等虎夫耶门宦四位导师的埋体安葬。

上一页1/3尾页下一页

上一篇:乡村酒宴

下一篇:陈警官的故事

相关文章

评论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