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故事网历史故事

战神吴起(9)

2012-05-04 来源:故事会 作者:佚名 查看评论

“击儿,吴起的兵书你都背熟了吗?”魏文侯问。在太子击前往中山读书时,他送给太子的“礼物”就是吴起的兵书。

魏文侯当时对儿子说过,一旦儿子返回朝廷,他要亲自考问其“学业”。

“儿臣都背熟了。”太子击恭恭敬敬地回答道。他已不知经过了多少次父亲的“考问”,每一次“考问”都能顺利通过。

“那好,你就将其要紧之处给寡人讲讲吧。”魏文侯说道。

“吴起的兵书,共有六卷,一日图国;二日料敌;三日治兵;四日论将;五日应变;六日励士。图国即为谋人之国,凡兵战之事,其所图者,最终为敌人之国也。谋他人之国,必先治己之国。己国治,方可求敌国灭。治国之道,莫过于尊贤,务必贤者居上,不肖者处下,其国方可昌盛。欲灭敌国,须先料敌,最重要的是对其政事料知无误。不知敌,则不能胜敌。知敌之后就可寻出敌人破绽,从而击败敌人。欲败敌军,须强于敌军。强军之道,在于治军,须严守军纪,赏罚分明。更要教士卒学战,精于搏杀之技,精于行止之法。军强之后,就须选将。为将者,须德、才、智、能兼备,文武双全,知晓天文地理,能够‘施令而下不犯,所在寇不敢敌’。战场之上千变万化,故领军者须有‘应变’之能,不应死守兵法。应变之能就在于能够随时了解敌军之势,随时根据敌军之势的不同作出相应的攻击。军强将猛,尚不足以制胜。欲稳操胜算,领军者还须深知‘励士之法’,必须爱兵如子,能与士卒同甘共苦,不忘抚恤慰问士卒的家属,以求‘发号布令而人乐同,兴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太子击流畅地回答道。

“不错。”魏文侯赞赏地点了一下头,又问,吴起的兵法,和孙子的《十三篇》相比,孰高孰低?”

“这……”太子击不觉沉吟起来。

太子击知道,孙子名武,自称为齐国田氏之后,因祖上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邑封于乐安(今山东惠民)。孙武因家族与朝中权贵发生冲突,避难逃往吴国,受到吴王阖闾的重用,将其拜为军师。吴国偏处东南,素为中原诸侯轻视。但其军队经过孙武的训练后,兵锋之锐竟是天下无敌。吴军长驱数千里,攻破了强楚的都城,几乎灭亡了楚国,使天下震惊,无不对吴国畏之如虎。孙武的威名亦是因此震动天下,人人视其为“兵神”。但孙武却在此时悄然归隐,不知所终。他在归隐之前,曾将其治军心得写成兵法,献给吴王。这部兵法很快就传遍了天下,被人称之为《孙子兵法》,其兵法共有十三篇,故亦被人称为《十三篇》……

太子击自是将《十三篇》读得烂熟,但却从未将《十三篇》和吴起的兵书相比过。实际上,他并不怎么喜欢诵读兵书,所以吴起的兵书背得头头是道,或者有点粗浅的认识,仅仅是为了应付父亲的考问。

见太子击答不上来,魏文侯叹了一口气,道:“读书最忌死记硬背,须得融会贯通才是。吴起这人就善于读书,吾观其兵法,得益于《十三篇》甚多。如《十三篇》中之六谋攻日,‘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就由吴起生发成‘料敌’一卷。《十三篇》人称已尽兵家之法,后人无可出其右。然以寡人观之,吴起的兵法却在多处胜于《十三篇》。吴起之兵法首论‘图国’,不就兵论兵,而从大处着眼,一下子抓住了兵法的要害所在——治兵必先治国,国若不安,兵势再强,也难以持久。吴国就是例子。当年吴国的兵卒由孙子亲自训练,其兵势之强,天下无国可敌。然吴人不图治国,不修内政,其兵势虽强,却不能灭人之国,反被越国所灭。当年越国并无孙子这等‘兵神’,所以能灭吴国,是其君臣人人奋力于治国也。此外,吴起的‘励士之法’亦是胜于孙子。孙子虽然也说‘视卒如爱子’,却过于看重将帅,只知‘励帅’,不知励士。其实,士卒若不勇于杀敌,将帅本领再大,只怕也难获得胜利。当然,从全书来看,孙、吴兵法可谓各有所长。你要像吴起那样读书才行,切不可只知死记硬背。”

上一页首页9/26尾页下一页

上一篇:土枪大战坦克

下一篇:南郭先生不要走

相关文章

评论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