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故事网历史故事

战神吴起(18)

2012-05-04 来源:故事会 作者:佚名 查看评论

“吾若为秦君,渡过洛水之后,绝不会引军追敌。因为这样军阵会被拉成一线,易被敌军伏兵攻击,若在干野之地,也还不妨,但在渡河之时,军阵决不能拉成一线,古将者必牢牢记住这个道理。所以渡河之时,敌军纵然大败而逃,也不要去追击,应先派最精锐的军卒在河对岸上结成坚固的阵营,大队军卒依次渡河,相互照应。”吴起说道。

“大人所论,实为至理,‘长蛇阵’,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中则首尾皆应,若拉成了一线,则首尾皆不能相应。”吕当思索着说道。

“今日秦军大败,军心必散,大人何不顺河西进,直人秦都?”魏行问道。

“秦军虽败,秦国百姓尚有忠君之心,我军逼之太甚,其国中必群起而攻,使我军片刻难得安宁。不过,我军若有锐卒十五万,就可趁此良机,一举灭亡秦国。我现在顶多能统领三万军卒,大胜秦军,却不可灭亡秦国。”吴起感慨地说着。

他的这句话,是说给魏行听的。魏国拥有军卒三十万人,只要分出一半给他吴起统领,就可使他建立大功。可是魏文侯偏偏只让他统领西河本地之卒,使他如被无形绳索捆住了手脚,无法尽展其才。

听吴起如此说着,魏行、吕当二人都是默然无语,不敢应声。吴起的话中.明显地露出了对国君的怨意。依照礼法,臣下不论遇到任何事情,都不能对国君露出怨意。

当然,如果臣下的权势大过了国君,就算不守礼法,国君也是无可奈何。

红日高高升起,滚滚东流的渭河波光闪烁,和魏军明亮的盔甲兵器交相辉映。渭河两岸的田野上空无数雀鸟飞翔着,在大地上投下斑斑点点的暗影。

“如此大好天地,却不能为我魏国所得,可恨,可恨!”吴起仰天长叹着,下令退兵。

魏军高奏得胜鼓乐,押着成串的俘虏,摆着严整的队形,缓缓向西河行进。

吴起在西河大胜秦军的消息传到安邑后,魏文侯顿时松了一大口气,一边派魏成子为使者,携带牛羊美酒、黄金铜钱至西河犒赏军卒,一边派人约会韩、赵两国之军伐楚。

对于魏文侯的伐楚之举,韩、赵二国十分赞同,依约各出十万锐卒,相从魏军。

魏文侯亲率军卒二十万人,战车二千乘,以公叔痤为大将,南下渡过黄河。

太子击则镇守国中,负责征发壮丁输送粮草,随时增兵支援前线,并代国君处理朝政之事。

韩国、赵国军卒都是由相国亲自充当大将。魏文侯自居中路,以赵国军队为左路、韩国军队为右路,三军齐发,向处于中原腹地的郑国发动了猛攻。

郑国是楚国的从属之国,攻击郑国,楚国必救。魏、赵、韩三国军队将因此处于以逸待劳的有利地位。这种战法,是当年晋国和楚争霸时常用的战法。

楚国视郑国为其北方屏障,绝不愿郑国被魏、赵、韩三军攻破。楚悼王熊疑征集了三十万大军,三千乘战车,星夜北上,抵抗魏、赵、韩三国联军。

自从周平王东迁以来,各诸侯之国数百年来争战不休,军制已是有了很大的变化。

最初各国交战,充作军卒的主要是国人,野人和奴隶并不参战,顶多会为军队作些背粮推车的劳役之事。各诸侯国中,国人和野人、奴隶相比,不占多数。

因此,各诸侯国交战的规模并不太大,一场大战中,双方往往只有百辆战车参战,军卒也只数万人。

最先改革军制的,是齐桓公时的相国管仲。但管仲的改革,只是为了建立一套时常保持训练的军户制度。那些军户依然是国人,故以齐国的民众之盛,管仲也只能建起十五乡的军户,大约可得锐卒三万人。后来齐桓公率领八国之军伐楚,所有的兵车加起来,也只一千六百乘,军卒十余万人。然而这一千六百乘战车的军力,在当时已是震惊了天下,列国无不畏服。齐桓公亦因此迫使楚国向周天子纳贡,成为五霸之首。

上一页首页18/26尾页下一页

上一篇:土枪大战坦克

下一篇:南郭先生不要走

相关文章

评论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