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故事网历史故事

勇敢的机要译电员

2017-10-13 来源:故事会 作者:佚名 查看评论
摘要:我父亲有3个子女,大儿子穆兆泽,二女儿穆文卿,我排行老三。在父亲的带领下,兄妹3人先后参加了抗日救亡工作,在冀中地区被誉为“穆氏三杰”。

丁宁,原名穆文华,1925年4月出生,河北省无极县人。1939年8月,考入无极县第八抗日高级学校读书,开始抗日救国的社会活动。1940年6月,担任无极县中河流村妇女抗日救国会副主任。1941年6月,在河北定县考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分校附属中学。1942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2月,随抗大二分校附中奔赴延安。1943年5月,进入陇东合川县抗大七分校学习,担任班长、排长、分队长。1945年6月,调到延安中共中央机要科译电组,担任译电员。1946年1月,与中央机要科的程浩结婚后,随中共代表团赴重庆,担任与中央联络的机要译电员。1946年5月,与程浩跟随中共代表团赴南京,继续担任机要译电员。

1946年11月,与程浩受周副主席派遣,随中共上海局领导钱瑛赴上海从事地下工作。1947年1月,与程浩受中共上海局派遣,到台湾从事地下工作;同年8月底,受中共上海局调遣,返回上海。1947年9月,与程浩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负责中共上海局与中央的机要联络工作。1949年4月,受中共上海局紧急派遣,冒险突围到南京给三野和地下党组织送情报,出色完成任务。1949年6月,与程浩受中央组织部调遣,到北平中共中央统战部秘书处机要科任译电员。1953年8月,受中央统战部派遣到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研究班学习,1956年7月毕业。1956年8月,调中共中央办公厅档案局档案处工作,曾任代处长。1970年1月,与程浩调新疆自治区革委会档案处工作,任处长。1980年3月,与程浩一同调北京,在中共中央统战部档案室从事档案管理工作,司局级。1983年离休。离休后,从事抗大二分校校史的编辑工作。

问:您生长在抗日革命家庭,兄妹几人被称作“穆氏三杰”,还记得那些往事吗?

答:我父亲穆向荣是冀中地区的传奇人物。他生于1899年春,1938年正当壮年时,日本侵略者的战火烧到了冀中平原,华北沦陷。我父亲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把自家的百垧良田变卖,毁家兴学,在村里建起了抗日小学。他说:“只要拥护抗日,无论贫富,都可以来上学,不能让孩子们忘了自己是中国人!”因为他这句话,附近几十个村庄的孩子都来抗日小学免费读书,是冀中地区有名的新式学校。

日军知道我父亲反日,为八路军做事,因此恨之入骨。1942年5月,日军发动“五一”大扫荡,把我父亲抓到炮楼,逼着他带领全村人修炮楼。父亲宁死也不答应,日军就用酷刑“老虎凳”折磨他,还不给饭吃,致使他的身体遭受摧残。饿了四五天,眼瞅着快不行了,日军把他扔出炮楼。当时我父亲已经走不动路了,乡亲们赶着牛车把他拉回家。

我父亲有3个子女,大儿子穆兆泽,二女儿穆文卿,我排行老三。在父亲的带领下,兄妹3人先后参加了抗日救亡工作,在冀中地区被誉为“穆氏三杰”。

我哥穆兆泽,号穆老惠,参加革命后,随母亲改名丁冠英。他是兄妹中最早参加抗日斗争的。1937年参加革命,后在我父亲的抗日小学担任教员,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冀中根据地建立后,我父亲把他送去从事教育工作。

我姐穆文卿,1941年参加革命,1941年至1945年在抗大二分校附中、抗大七分校女生大队一队学习。1945年至1948年在延安洛杉矶保育院任护士、护士长。1948年,毛主席率领中央机关离开陕北,她作为特别护理跟随队伍到达西柏坡。后来,一直从事医务和政治工作。

1940年6月,我15岁时,被选为村妇女抗日救国会副主任,担任抗日小学教员,专门组织妇女群众识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1941年6月,我收到哥哥来信,得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分校附属中学在冀中地区招生,我与姐姐一起投考,并参军入伍。

问:您与程浩结婚后跟随周恩来到重庆,其间经历了秦岭空险,可否谈谈感受。

答:1945年6月,我从甘肃陇东抗大七分校调到延安中共中央机要处。学习3个月后,分配到机要科译电组,担任译电员。那时,机要处处长是李质忠,机要科科长是程浩(陈慧连)。大家熟悉以后,一天,李质忠问我:“陈慧连要调走了,你们结婚吧。”我说:“我俩什么也没说过,怎么就结婚呀?”李质忠说:“回去考虑考虑吧。”

之后,我认真地考虑了此事。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1946年1月12日,经组织部批准,我和程浩结婚了,中央机要处为我们举行了简单而热闹的婚礼。这一年程浩23岁,我21岁。

结婚前,组织部原打算派程浩和我去北平工作,但情况发生了变化。原来,军调部(1946年1月13日,由国民党、共产党和美国三方组成的军事调处执行部,简称军调部——整理者注)成立后,因工作特殊,只要男同志,不要女同志。軍调部非常希望程浩能去,他是负责晋绥战区的译电员,熟悉情况。只是我们刚结婚,就面临分离,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时,周副主席从重庆回延安汇报工作,他提出:“我用一个换两个如何?程浩夫妇跟我去重庆中共代表团,我这边去一个单身的。”叶剑英与军调部同意了。

临行前,考虑到国统区工作的复杂性,我丈夫改名程浩,我改名丁宁。

上一页1/4尾页下一页

上一篇:被遗忘的“烈士”

下一篇:英雄司机胡阿毛

相关文章

评论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