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故事网历史故事

苏东坡蒙冤记(9)

2015-09-27 来源:故事会 作者:佚名 查看评论

苏轼就这么糊里糊涂地通过了神宗的测试。

苏轼入狱以来,神宗陆续收到大臣仗义执言,为苏轼求情的奏札。加上太皇太后的求情和自己的测试,在苏轼定罪问题上,天平开始朝释放一侧倾斜,遂派发运三司度之副史陈睦赴乌台狱复审,准备结案。

数日后,一天朝会上,神宗向陈睦问及苏轼案复审之事。

陈睦向神宗奏道:“御史台卷中所录之事复审无异,臣认定苏轼罪名是以文字谤讪朝廷讥讽大臣,应处徒刑二年,案在太皇太后患病大赦期中,应蒙恩赦,释放出狱。”

李定、张璪一伙本以为神宗看了苏轼供状和他的罪诗后,定会龙颜大怒,文武百官也一定会口诛笔伐,苏轼必死无疑。就连牵连入案的王诜、王巩和藏有苏轼诗文隐瞒不报的张方平、司马光、范镇等人也都会被诛杀。眼看大功就要告成,谁知却功败垂成,现在苏轼不但仅仅判了两年徒刑,还因为朝廷的大赦而释放,这是他们始料不及的。这样的结果不仅自己颜面扫地,而且还将大大增长保守势力的气焰,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李定、张璪心急如焚,只有再想办法激怒神宗,把苏轼搞成“大逆不道”的死罪,就可不入“赦免之列”。

李定急忙出班向神宗奏道:“陛下,臣于近日收到新证,苏轼确有不臣之意。”

神宗说:“哦,卿家又有新证,详细说来。”

李定言道:“杭州有一秀才王复,居住候潮门外,世代行医。王家门前有两株百年古树桧木。苏轼在杭州任期间,曾作《王复秀才所居双桧诗》,诗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惟有蛰龙知’。臣以为这是反诗,罪臣苏轼因得不到陛下重用,便与陛下离心离德,要去求知于地下之龙,这是苏轼对陛下的大不敬,属不臣之罪。陛下可大赦天下罪人,唯不可赦免苏轼。”

神宗听了未置可否。

张璪见神宗迟迟没有表态,也沉不住气了,赶忙奏道:“臣赞同李大人所言,陛下贵为天子,乃在天飞龙,苏轼却以为不知己,要去与地下蛰龙为伍,其反心昭然若揭,不杀不足以平我等臣子之愤,恳请陛下准御史台所奏,斩决苏轼。”

张璪说完,朝堂里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大臣们一个个都为苏轼捏着一把冷汗。

宋神宗言道:“龙者,非独帝王,人臣俱可言龙。古代称龙者多矣,东汉荀淑有八子,个个有才,人称荀氏八龙;蜀国丞相孔明,自号卧龙。他们都不是帝王,并未因龙字获罪。对苏轼写的蛰龙,不可牵强附会,更不能以字废人。吴充大人,你以为如何?”

宰相吴充没有回答神宗所问,而是从衣袖里取出一份奏札,近前奏道:“陛下,臣的儿女亲家王安石大人闻知苏轼入狱,特地派人从金陵送来奏札,托臣呈于陛下。”说完,将奏札呈了上去。

听说王安石送来奏札,李定、张璪一伙心中惊喜。王安石是实施新法的领军人,他们过去的顶头上司,他经常受到苏轼的攻击,在处置苏轼问题上,观点肯定与他们一致,事情将会出现转机。

神宗看完王安石的奏札,叫太监当庭宣读。王安石在奏札中写道:凡是圣明之君,在清明盛世,决不会诛杀才华出众的臣子,乞求陛下免苏轼一死。

王安石奏章出乎众人意料,有人欢喜有人怒,特别是李定、张璪一伙气得七窍生烟,他们又一次失望了。

王安石与苏轼,一对势不两立的政敌。王安石实行新法,苏轼作词赋诗,写文章上疏,屡屡攻击他,这样的人都站出来为苏轼求情,不禁让宋神宗心头一震。他不再犹豫,下旨乌台诗案结案。

苏轼保留了官身:责授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官阶中最低的一级。同时苏轼也是罪臣:削减俸禄,不得签书公事,不得擅离贬所,令御史台派员押送去黄州。

苏辙、王诜、司马光等二十多位官员因受株连,分别受到降职或罚铜处分。

上一页首页9/10尾页下一页

上一篇:戴复古:率性书生江湖梦

下一篇:秦始皇与寡妇清

相关文章

评论

本站网友 匿名 ip: 60.175.110.*
[1 楼]
好!
2015-11-15 17:19:04
支持[ 12 反对[ 11 ]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