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故事网历史故事

苏东坡蒙冤记

2015-09-27 来源:故事会 作者:佚名 查看评论
摘要:苏轼回到官舍。当听说丈夫被拘捕,将押解去京城时,夫人王闰之顿时泪如雨下,泣不成声。合家围作一团,满屋呜呜哭声。

一、遭弹劾

宋元丰二年七月二十八日,一个很平常的日子,然而对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来说,却是他的凶日,令他终生难忘。

这天上午,时任湖州太守的苏轼正在府衙后堂处理公务,蓦然抬头,发现先前的丽日蓝天万里晴空瞬间消失殆尽,乌云翻卷,狂风呼号,伴随几声闷雷骤然而至,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他急忙起身关窗。

这时,衙役进来禀报:“大人,有急信。”说着将信件交给了苏轼。

这是一封家书,是苏轼在南都做官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派人快马送来的。信上说,在京好友当朝驸马王诜写信告诉他,哥哥遭御史台李定等人弹劾,皇上谕旨,将你拘京审查,押解人已在路上,望兄长早做准备。

苏轼读罢,一下惊呆了。

八年前,苏轼被外放出京,几年来,通判杭州,转知密州,复知徐州,所任各地,君赞民夸,政绩甚佳;两月前调任湖州。湖州是个锦绣江南地,富庶鱼米乡,百姓民风淳朴,太守政事清闲,公余暇日,诗酒自娱,既无贪赃枉法,也未渎职失察,朝廷为何要将其逮捕进京呢?

事情缘起熙宁二年,年轻的宋神宗赵顼立志革新,起用王安石推行新法,以求富国强兵。王安石求治过激,新法实施后,出现许多失误,伤民害农之事时有发生。新法遭到以司马光、欧阳修、苏轼兄弟为首的保守势力的异议和反对。当时王安石官居宰辅,权倾天下,保守势力难以与之抗衡,纷纷自请离京任职或是退休。数年过去,形势逆转,现在王安石已罢相,闲居金陵,新派势力远不如从前。熙宁之初,王安石变法亟须新锐之才,提携了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一批人,现在这些人个个高官厚禄,身居要位。他们生怕保守势力卷土重来,自己失去既得权益。为了打击保守势力,李定等人选择了先从苏轼下手,原因是苏轼爱写诗文,生性旷达,又坦荡不羁;宽厚随和,却不谙世故,得罪人最多,有许多把柄可抓;拿他开刀可以顺藤摸瓜摧毁整个保守势力。

欲加其罪,须有证据,李定、舒亶一帮人混迹官场多年,深谙其理。为了收集苏轼的罪证,他们绞尽脑汁,做了许多努力,可是收效甚微。就在他们为没有足以能够扳倒苏轼的重大证据发愁时,没想到苏轼自己送上门来了。五月,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按惯例,官员每到任一地都要写《谢上表》——给皇帝写感谢信,感谢皇上恩赐给我官做,皇恩浩荡。表示卑职在任上一定恪尽职守,尽犬马之劳报效朝廷。《谢上表》乃官场例文,苏轼到任湖州后,也写了寥寥数百字的《湖州谢上表》呈报朝廷。谁知祸随笔起,只因表中有“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等语,被李定、舒亶一群新进人物认定是苏轼指责圣上、诋毁新法、攻击变法大臣的最好证据。加上其他收集到的苏轼的一些书信诗文,他们开始精心编织攻击苏轼的大网,侍机待发。

七月初的一天朝会上,李定他们认为时机成熟,该把网抛撒出去了。

御史何正臣首先发难,他向神宗奏道:“陛下,臣近日拜读了苏轼大人的《湖州谢上表》,表中写有‘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等语,苏轼视变法大臣为新进,他难以与之一起报效朝廷,对变法大臣大有不屑之意;陛下一贯知人善用,苏轼却说皇上嫌他老而无用,只能做地方官牧养小民,分明是对外贬心存嫉恨,诬贤欺圣,诋毁新法。苏轼胆大妄为,应予严惩。”

继起者舒亶,他出班奏道:“陛下,苏大人常常借诗发怨。在任杭州通判期间,写过许多谤讪朝廷,嘲讽新法的诗词,流俗争相传诵,忠义之士无不愤慨。臣这里有《苏子瞻学士钱塘集》一册,请陛下御览。”说着,从袖中掏出诗集呈给神宗。

知谏院张璪紧紧跟上,奏道:“近日,臣在谏院收到一份检举札子,札子中称苏轼大人赴湖州上任时,途经宿州灵璧,被邀游览张氏艺园,写下《张氏园亭记》一文,其中云‘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臣以为天下之人仕与不仕,皆不可以忘其君父。身为朝廷命官的苏大人,受陛下之恩非但不报,还公然宣称忘掉陛下之恩,此乃废人臣之道也。其罪深重,天下难容,伏望陛下治苏轼大不敬之罪,以儆天下为人臣者。”

上一页1/10尾页下一页

上一篇:戴复古:率性书生江湖梦

下一篇:秦始皇与寡妇清

相关文章

评论

本站网友 匿名 ip: 60.175.110.*
[1 楼]
好!
2015-11-15 17:19:04
支持[ 12 反对[ 11 ]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