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故事网历史故事

苏东坡蒙冤记(6)

2015-09-27 来源:故事会 作者:佚名 查看评论

两名衙役上前对着苏轼的嘴巴就是一阵猛掴,打得苏轼满眼金花,嘴角流血。打完之后,李定又叫苏轼回答。

苏轼用衣袖抹去嘴角的流血,说:“要杀要剐听随其便,苏某无罪,硬要我承认有罪,休想!”

李定气急败坏,叫衙役对苏轼用大刑。

张璪说:“慢!苏轼,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呢,听我劝一句,还是老老实实回答吧,免得皮肉受苦。”

任你李定、张璪说破嘴皮,苏轼始终咬紧牙关,什么都不说。审讯无法进行下去,只得将他押回牢房,一无所获收场。

接下来几天,每天都是天未亮提审,乌鸦归巢回监。苏轼依然如故,什么都不交代,审讯毫无进展。李定、张璪一帮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苏轼今日不死,他年必成大患。李定、张璪为了罗织罪名,将苏轼置于死地,可谓绞尽脑汁,用尽心计。苏轼不是不肯承认“指责皇上,谤讪朝廷,大逆不道”之罪吗?凡朝中大臣、地方官吏,与苏轼有书信往来的,一律派人取证。李定则亲自辗转各地坊间、书肆,收集苏轼诗集和散落民间的诗稿。在如此严厉的情况下,无人再敢隐讳,即使是只纸片言都一一缴纳。李定、张璪一伙对收缴来的诗集、信札、文稿,不分昼夜,认真研究,找出他们想要的“证据”,然后一条一条审问,逐字逐句盘查,逼你承认他们的曲解。苏轼若不肯就范,他们就威胁与戏弄并用,恫吓与侮辱兼施,一言不中听便拳脚相加,每日李定、张璪、舒亶、何正臣轮番地夜以继日审问,严刑拷打诟辱通宵乃常事。

其时,曾做过开封府尹的苏颂,亦因冤案被逮下乌台狱,关在苏轼隔壁,但不是死囚牢房,经常深夜听到李定、张璪他们拷问逼供苏轼的吵闹。苏颂在狱中赋诗十四首,诗前有序曰:“子瞻先已被系,予昼居三院东阁,而子瞻在知杂南庑,才隔一垣。”诗中有“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句,“吴兴守”即湖州太守,指苏轼。苏轼狱中受刑情况在苏颂诗中可见一斑。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苏轼受李定、张璪一帮人的反复折磨,尝够了任人宰割的滋味,他只得承认自己写的诗文中,有几首确实讥讽了新法。

“‘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身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这首《山村》诗是讽刺了朝廷颁布的青苗法。官府青苗贷款给农户,意在为民发展农桑,等到农户收成以后,再把贷款还给官府,朝廷利息低于民间高利贷,原本是件好事。但是许多州县官府邀功心切,不但抬高了利息,还强行摊派。山村年轻人贷得青苗钱,便进城鬼混,待银钱花尽回来,学得一嘴城里口音,却背上了无力偿还的官债。这是罪臣在杭州亲眼所见,有感而发写下。”

“新盐法规定,盐属朝廷专卖,禁止私人销售,而官府又不能及时向百姓供应食盐,百姓数月不知盐味,烧的菜淡而无味,难以下咽。由于竹笋略有甜味,百姓迫不得已上山采掘竹笋食用。我亲目所睹七旬老翁腰系镰刀,上山去挖笋,写下了《新城道上》:‘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这首诗讽刺了盐法。”

“别的还有吗?”

苏轼回答:“就是这几首诗是讥讽了新法,别的就没有了。”

李定指着公案上一摞从各处收缴来的信札、文稿说道:“罪犯苏轼,你不要抵赖了,为了清算你的罪行,御史衙门已查寻了有关证人,取得了你的罪证。”说着,从中抽出《苏子瞻学士钱塘集》,问道,“苏轼,这上面的诗词,可是你所作?”

苏轼点点头说:“皆罪臣所作。”

张璪翻了一页,念道:“‘吴儿生长狎涛渊,重利轻生不自怜。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这首你题于钱塘江边济安亭上的《八月十五看潮》,是不是反对朝廷水利法?”

上一页首页6/10尾页下一页

上一篇:戴复古:率性书生江湖梦

下一篇:秦始皇与寡妇清

相关文章

评论

本站网友 匿名 ip: 60.175.110.*
[1 楼]
好!
2015-11-15 17:19:04
支持[ 12 反对[ 11 ]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