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故事网历史故事

苏东坡蒙冤记(2)

2015-09-27 来源:故事会 作者:佚名 查看评论

苏轼认为张氏先人费时五十余年,为其子弟所造之园,不只是一个仅供家人游赏的花园,园中除有花木亭台之美,还兼有畜牧、纺织之业,大凡生活所需物品皆可取自园中,后人出可仕,退可归隐园林,进退从容,其乐悠悠。苏轼写记意在赞佩张氏先人造园为子孙考虑周到。张璪所指责文中仕与不仕的文字,他明知乃孟子孔子参政的评语,并非苏轼所创,故意歪曲苏轼原意,用心甚为叵测。

最后是御史中丞李定压轴。李定是个不报丁忧、恶名传于天下的小人。父母亡故称之为“丁忧”,宋以孝治天下,官员父母亡故应向朝廷报告,丁忧期间,不任职、不婚娶、不娱乐、不赴宴,在家守孝三年。李定贪恋官职,不报丁忧,不奔母丧,更未守制,属于不孝。官员不孝应受惩处。同在神宗朝,有一名叫朱寿昌的官吏,三岁时,生母因故与他分离,长大之后,他整整寻访五十年,事遂心愿终于找到母亲,朱寿昌因孝悌之德受到朝野尊敬。苏轼写诗赞辞官寻母的朱寿昌,有“感君离合我酸心,经事今无古或闻”句,李定认为这是苏轼暗讽他,一直耿耿于怀,只因当年尚未得势,只能忍气吞声。如今他出任御史中丞——相当于今天的监察部长,终于有了“报仇雪耻”的机会,一心要将苏轼置于死地。他向神宗奏道苏轼有四罪当废:“目无圣上,谤讪朝廷,此其一也;传播谬毒,蛊惑人心,此其二也;诋毁新法,攻讦大臣,此其三也;好大喜功,借天灾之机,为自己树碑立传,贪天功为己有,臣德丧尽,此其四也。按大宋律苏轼当斩决,臣伏望陛下圣裁。”

左相吴充闻言急忙出班向神宗奏道:“陛下,老臣认为几位大人参奏苏大人之言貌似公心,实为谋一己私利泄个人仇怨,断章取义,附会其说,罗织罪名,陷害大臣。苏轼爱写诗文,难免偶有思虑不周之处,不足为怪。诗讽朝政古已有之,从未闻以诗文获罪者。若以诗罪人,我朝则开文字狱之先河,使大宋蒙尘,陷圣上于不明之地。几位大人用心叵测,请陛下追究他们编造诬词、陷害忠良罪。”

苏轼有才能亦有见识,神宗很是器重。熙宁十年秋,黄河决堤,徐州遭遇大洪水,太守苏轼“亲率官吏,驱督兵夫,救护城壁,一城生齿,并仓库庐,得免漂流之害”。神宗非常高兴,下诏表彰,昭示全国各地。神宗爱才,以一代才子看待苏轼,以欣赏苏轼诗词书画为乐事,诵读苏轼诗词文章,经常吃饭停箸,举杯忘饮,叹说苏轼奇才。而苏轼“性不忍事,遇事如食之有蝇,吐之乃已”。他在关乎国运大事上拒绝沉默,两次上疏皇帝,一次圣上召对,对神宗言辞尖锐激烈,一点也不客气。神宗心中颇为不快。神宗要做个尊重舆论的开明皇帝,对御史台的言论不能置之不理,虽无将苏轼往死里整的念头,借这个机会治治他傲慢张狂、常发牢骚的毛病的想法倒有。御史台是负责监察朝廷官员失职和不法的部门,于是神宗说道:“苏轼所涉之罪由御史台派员前往湖州拘京审查,御史中丞李定、知谏院张璪二位大人负责审理。”

有了神宗这句话,几个弹劾苏轼的人个个喜形于色。李定、张璪二人连忙应答:“臣领旨。”

接着,李定又以安全为由,请神宗准予途中每夜所至之处,像押解江洋大盗、杀人越货者一样,将苏轼送当地州县大狱寄监,这样就意味着定了苏轼死罪。

“此奏不准,朕只是根究苏轼诗文之事,无需如此。”神宗驳回了李定的请求。

李定一伙回到御史台后,研究决定派太常博士皇甫遵去湖州缉拿苏轼。皇甫遵接到命令,带上两名公差和自己的儿子立即出发。

驸马王诜闻讯后,派遣的送信人与皇甫遵同期离京,两拨人倍道急驰,马蹄如飞。路上,皇甫遵的儿子在润州病倒,求医诊治耽搁了行程。结果苏辙得王诜信后,派的人早于皇甫遵半日到达湖州。

上一页首页2/10尾页下一页

上一篇:戴复古:率性书生江湖梦

下一篇:秦始皇与寡妇清

相关文章

评论

本站网友 匿名 ip: 60.175.110.*
[1 楼]
好!
2015-11-15 17:19:04
支持[ 12 反对[ 11 ]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