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故事网历史故事

北宋有个王禹偁(4)

2015-08-23 来源:故事会 作者:佚名 查看评论

因为工作积极,成绩斐然,诗词俱佳, 书生王禹偁成了皇帝赞赏近身的人。端拱二年三月,正是春暖花开之时,又是一届贡举的殿试,皇帝要亲试考生。临考前,赵炅特召王禹偁赋诗一首,意在让高手给考生做个示范,也显摆皇帝身边人的优秀。王禹偁当然不会让皇帝失望,脱口而出一首,赵炅皇帝看后大喜,说:“这首诗不到一月就会红遍天下。”即拜王禹偁为左司谏、知制诰。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宋史和王禹偁传中没有,其它也查不到。暂且不管这首诗有多好,反正经过皇帝一忽悠,王禹偁马上红遍大江南北。这一年王禹偁36岁,可谓一举成名天下知。

说来也怪,一个人未成名时渴望成名,一旦成名,又会被成名所累,并会遇到种种烦恼,王禹偁也是这样。

自从王禹偁被当朝皇上点名赞赏后,一夜之间,全国众多文学青年和求学士子都蜂拥而至,声称请王老师指教或批改作业。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贡举考试或谋个好仕途。王禹偁虽然关心文学青年和有才士子,但因水平参差不齐,人品更有高下之分,自然不能统统点拨甚至推荐。得到帮助的,满心感谢,得不到指点提携的,满腹牢骚,甚至还得罪不少人,各种流言蜚语都有。众多王粉中,王禹偁最看重并推荐的有两人,一个叫丁谓,一个叫孙何。王禹偁不但欣赏两人的佳作,而且还与他们唱和应答,并且不放过任何机会向当朝的宰臣高官推荐。这两位也不负王老师一片用心,到后来都进士及第。尤其那个孙何在淳化三年(992年)高中状元,而且是连中三元(解试、省试、殿试三轮考试都是状元)。这位青年才俊不久升为三品大官,丁谓也逊色不多,和孙何同年进士及第,名列第四,后来的仕途中炙手可热。

有意思的是王禹偁和孙何都是极端地排斥佛教的人。

佛教从东汉传入中国,经过南北朝的兴盛发展,隋唐时已达鼎盛。后经大唐高僧玄奘法师遍参天竺数十国取经,并在大小乘各派均取得最高成就圆满归唐后,印度佛教大小乘各部派的主要经典都渐渐翻译到了汉地。此时的东土,各大宗派纷纷成熟,高僧辈出。尤其大乘佛教在中国的辉煌实践与隋唐盛世交相辉映,世界佛教中心也渐渐转移到了中国。

北宋太宗皇帝赵炅极力推崇宗教,尤其推崇佛教。在他朝中曾置译经院,同时编修《大宋高僧传》《三教圣贤事迹》,可算是个狂热的佛教徒。北宋高僧曾有“四虎”,都受到赵炅的国级接见与尊崇。

虽然国家政权不能强制性地打击取缔宗教,但用国家之力推崇倡扬宗教同样不可取。而王禹偁和孙何公然经常批评佛教害人,大力主张淘汰佛教徒,他们不但与皇帝的主旨不合,而且坏人衣饭,如夺性命,他们自然得罪了北宋的皇帝和北宋的和尚们。

王禹偁的第一次被贬缘于他的书生意气和一次人品上的见义勇为。

事情原委是这样的:

淳化二年,庐州(今安徽合肥)有女尼叫道安的来开封府状告高官徐铉与她弟媳通奸,其时徐铉已七十多岁了,而道安弟媳又为徐铉妻子的外甥女,按称徐铉应是姨夫。开封府查无此事,就将道安械送庐州。未料道安又跑回开封府,击鼓再告徐铉写信求情,又告开封府判官张去华官官相护,不治徐铉。可谁也没料到的是,此事太宗皇帝闻之,竟然不加分辨,更不对道安诬告治罪,反将徐铉、张去华两位三品大员降为从八品的闲散小官。种种异常表明徐铉得罪皇上不轻,知趣的人都心知肚明不予吭声,惟有正直的书生王禹偁不顾一切,强烈要求惩治无法无天的妖尼,淘汰佛教徒。

而这徐铉,正是南唐李煜朝的江南显官,曾做过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和韩熙载齐名的江东名士徐铉。他和弟弟徐锴均精通文字学、书法,谓之江南“韩、徐”。

中国士大夫缺少正直的人文情怀却不缺少群小和落井下石者,看皇帝不高兴了,噤声不说,还说了王禹偁很多坏话,比如不提携广大文学青年只搞小团体小集体了,骂和尚尼姑了,都把砖头扔向王禹偁。既然群情汹涌,皇帝只能顺应民意把王禹偁贬了。赵炅一句话,王禹偁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团练副使从八品,虽属于散官,按理可领薪酬一半,可不知何故,赵炅不叫付给王禹偁分文工资。这和后朝“乌台诗案”中苏轼被贬黄州又何其相似!

上一页首页4/8尾页下一页

上一篇:与太上皇博弈的太监

下一篇:致命的书法大赛

相关文章

评论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