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故事网历史故事

中国皇帝陵墓被盗秘闻(11)

2011-12-02 来源:故事会 作者:佚名 查看评论

他们首先在洞口处开挖了一条探沟。探沟才开挖不久,很快就挖到了地宫宝城内的一些石条,其中一个农民还在一块石条上发现了一些字迹。经考古工作者查看、认读,辨认出是“隧道门”三个字。这三个字雕刻得很是粗浅、随意,显然是当时的工匠们为了施工需要而做的标记。这三个字的发现,使在场的人们兴奋起来,大家都明白:这个路子是走对了!

发掘的思路被证明是正确的之后,大家一鼓作气又连续奋战了10多天,终于发现两面砖墙,用城砖整齐平铺的砖墙。两个砖墙间距8米,呈弧形,像一个胡同由南向北延伸。毫无疑问,这就是“传说中”的墓道!

不久,一个参与发掘的农民又“意外”地在土中找到一块刻有粗浅字迹的小石碑。小石碑上刻着“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就是这句话为考古队员打开地宫提供了重要线索,被考古队员称为打开定陵地下玄宫的“钥匙”!

按照小石碑上文字的指引,考古学家在通向宝顶中心的方向挖开了另一条探沟。同样也是才开挖不久,就发现了两面呈东西走向的石墙。两面石墙之间的通道就是地宫墓道的第二部分——石隧道。凭借多年的考古经验,大家感觉到离地宫的距离不远了……

当清理到石隧道的尽头的时候,一面横贯南北的大墙横在考古队员的面前。这面大墙的墙基由4层石条铺成,异常坚固+。看来这面大墙就是明朝人所称的“金刚墙”——地宫墓墙。

这面被发现的“金刚墙”用56层城砖和灰浆砌成的,墙体上端还有黄色琉璃瓦檐。墙的正中间是一个呈“圭”字形上窄下宽的砖砌门券,由于深埋地下多年,地宫回填土的侧压力使它向里凹进去一些。这个“圭”字形门券上的砖没有用灰浆粘合,只是简单砌垒而成。明朝工匠们的“懒惰”为今天的考古工作者提供了方便——拆开金刚墙,就能顺利进入地宫了。

可是,事情却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自从金刚墙被找到的那一天起,协助考古发掘的农民就开始表现出忧虑的神情,并且这种忧虑随着发掘的深入日益严重起来,莫名的恐惧弥散在这些农民中间。原来,在当地民间一直流传着定陵地宫有“机关”的说法,说地宫中布满了毒箭、飞刀、毒气、陷阱等致命的机关,贸然进入地宫就会丧命。尽管是传说,考古工作者们还是很体谅当地老乡心情,当然谁也说不清地宫里到底有没有传说中的“机关”……

经过认真讨论,仔细商量,决定让第一批进入地宫的考古队员带着防毒面具,还做了其他的一些防护准备。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考古队员在金刚墙上打开一个豁口。刚一打开,一股带有浓烈的发霉味道的黑气就随着金刚墙墙砖的拆除冒了出来。许久,这股黑气才渐渐散去。为了安全起见,考古队决定先把一只鸡放入地宫看看里面的情况。可是那只鸡刚被投进地宫,就惊恐地飞了出来。没办法,考古队员决定亲自进入地宫勘察。他们在腰上系上了结实的保险绳,头上戴好了厚厚的防毒面具,衣服的袖口、领口也被封严,才越过金刚墙的豁口钻进了地宫。

进入地宫后,考古队员开始了一场漫长的地下探索。他们很快看到两扇洁白如玉的巨大石门。这两扇大门是由两整块巨大的汉白玉制作而成的,每扇门上都有81枚乳状门钉。大门的中央是两头怪兽的头颅,头颅下悬吊着一个圆环。怪兽二目圆睁,正视前方,十分威严、恐怖。这扇大门是停放明神宗棺椁的地宫后殿的大门。考古队员轻轻地推了推大门,大门没有一丝晃动。他们又共同使出了最大的力气去推,大门仍旧纹丝不动。考古队员用手电筒在大门的四处照射,发现大门的后面有一块石条把大门紧紧地顶住了。这就是石门怎么推也推不动的原因。

经过一番研究,他们认为那块顶住石门的石条就是古代皇帝地宫中经常使用的自来石。自来石是一块石条,是地宫中专门用来顶门的装置。与自来石相配的是石门后面的一道石坎和石门下面的一道石槽。下葬完毕后,工匠们就要对每一间殿宇进行封闭。他们首先把石门中的一扇关严,然后将另一扇石门关到地面挖凿的石槽里侧,送葬的人从门后将自来石立起来,使它的下端嵌入石槽内,上端紧靠石门的石坎上。然后,里面的人从门缝内钻出来,再用一种特制的拐钉钥匙把自来石卡住,往回将石门拉紧。这样自来石的上端就会自然地滑到石门上的石坎下面。自来石就被牢牢地卡住了,石门就被封闭了起来。这是为盗墓贼准备的一种防盗手段,外面的人是无法用一般手段推开石门的。

明白了那是自来石,也就明白了自来石的工作原理,自然也就找到了解决自来石的办法。要把自来石移开,要使用一件特殊的工具“拐钉”,也就是一种带弯的工具。他们找来一根小手指粗的钢筋,把顶端弯成半个口字形,就像一个缺了半块的没底的勺子。靠着这件神奇的工具,他们打开了石门。

定陵地宫的发掘,引出一道开启帝王地宫的禁令。这又是为什么呢

上一页首页11/13尾页下一页

上一篇:古代女子超龄不嫁要罚款

下一篇:新刺史巧除随州兵霸

相关文章

评论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