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故事网历史故事

中国皇帝陵墓被盗秘闻(10)

2011-12-02 来源:故事会 作者:佚名 查看评论

关于太祖吐出黑色粘液,其实并不一定是传说,很可能是真的,有一定科学根据的。据说,古人为了使自己死后尸体不腐,经常在临死前服下剧毒药物,这种剧毒药物有利于尸身的保存,通常会腐蚀掉人体全部内脏,将其化成液状存留在体内。朱漆脸将太祖拉起来时,太祖尸身受到挤压,液体很可能会喷出来,又刚好射在朱漆脸的脸上,因为有毒,将他的脸灼伤,再也弄不下去了,就形成了一张黑脸。据此奇事分析,永昌陵被盗掘的事很可能是真实发生过的。

定陵代替长陵,成为我国有计划正式发掘的第一个明朝皇陵地宫,也是唯一一座正式考古发掘的古代皇帝陵墓

明神宗朱翊钧6岁被立为太子,10岁登基,年号“万历”,在位时间48年,是明朝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

历史上的万历皇帝备受争议。他曾经有过奋发图强的作为,但是他又贪财好色,后来倦于朝政,居然“创下”长达28年不上朝听政的“历史记录”。后人评价他是给大明王朝“掘墓”的“奠基人”。

明神宗把地宫的位置定在了大峪山,并得到了皇太后的批准。

地宫的位置确定下来之后,明神宗马上命令相关部门开始修建地宫。早在地宫建造之前,地宫的具体结构、布局就已经设计好了。但是开凿没多久,就遇到了无法克服的困难,当工匠们挖凿到地宫棺床位置的时候,遇上了一块大如屏风般的巨石。这与我国古代的风水学说产生了极大的冲突。在开挖地宫时,无论是挖出水脉还是挖出石头,都是一种不吉利的表示。这件事情在朝廷引起了轩然大波。

在这场风波中,明神宗似乎迷失了方向。面对朝廷中持不同意见的各派的激烈争论,他采取了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继续在大峪山修建地宫。他向大臣们说,既然成祖已经把皇陵地宫的位置定在了天寿山,那么他也应该葬在天寿山附近才算遵守祖制,才算尽孝。

虽然没有更换地宫的位置,明神宗心里却十分害怕。于是,他再次率领文武百官和后宫妃嫔来到大峪山看视风水,并在路上顺便观看了大峪山附近的十几座山头,觉得还是不如大峪山的位置优越,于是坚定了继续在那里修建地宫的决心。

虽然明神宗力排众议没有改变地宫的位置,但朝廷内关于地宫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甚至在十几年之后,地宫全部修建完工时,大臣们仍处在争论之中。有大臣向明神宗上书说大峪山地宫并不是真正的龙穴,请求明神宗为了江山社稷着想,另选吉地修建地宫。但是,明神宗并没有对那些大臣的意见予以回应。

也许大峪山真的不是一块“风水宝地”。明神宗死后.明朝发生了接二连三的“灾难”。明神宗之后继位的历代皇帝当政的时间都很短,几乎个个是短命鬼。尤其是明神宗的儿子明光宗,继位28天之后就突然去世了。

明光宗从即位到死去仅短短数日,他的父亲明神宗还没有出殡呢。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考古界、文化界为了研究明朝的历史,掀起了一股主张开掘明朝皇陵地宫的热潮。

1955年10月,许多知名学者联名起草了一份《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递交到国务院,要求打开明神宗的长陵,进行考古发掘。

请示报告很快得到批准,众多考古学家开始为发掘明长陵做准备。可是,在专家们对长陵的宝城、宝顶进行仔细的勘测后,觉得发掘长陵在各方面的技术上都没有把握。考虑到明长陵是史书中记载的明朝十三陵中规模最大的一个,专家们决定先找一个容易发掘的皇陵地宫试掘,为将来发掘长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于是,发掘的目标就这样由长陵变成了定陵……

因为朱翊钧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专家们猜测,定陵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规制应该能充分体现明朝皇陵地宫的特点。并且,由于在位时间最长,史书中有关定陵的记载也比较丰富,先发掘定陵,既能根据历史记载来作为发掘参考,又能把出土的文物和史书记载进行对比。此外,定陵的地面附属建筑也保存得比较完好,地宫发掘后进行整体修复相对容易,能为中外游客提供一个完整的帝王陵寝建筑群。就这样,定陵就代替了长陵,成为我国有计划正式发掘的第一个明朝皇陵地宫,也是唯一一座正式考古发掘的古代皇帝陵墓。

考古队员刚打开一个豁口,一股带有浓烈的发霉味道的黑气就冒了出来

在发掘定陵之前,考古工作者们反复对定陵进行勘察,试图从地宫的地面附属建筑中找到地宫的入口。但是,经过数次仔细的勘察,一直没有找到入口线索,发掘工作被迫停止下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天,一个考古队员无意中在宝城一角的城墙上看到了了几块塌陷下来的城砖。凭着职业的敏感性,他们没有忽略这个微小的细节,透过城砖的缝隙,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一个圆洞。并且,在这个洞口上端,还能看出明显的砖砌痕迹!地宫的入口就这样被找到了。

1956年5月17日,考古队开始了对明定陵地宫的正式发掘。发掘地宫的工作量很大,仅靠考古队员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的。后来,就雇佣了30多个附近的农民帮助考古队进行发掘。

上一页首页10/13尾页下一页

上一篇:古代女子超龄不嫁要罚款

下一篇:新刺史巧除随州兵霸

相关文章

评论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