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故事网历史故事

黑龙会干将与辫帅复辟(2)

2011-04-14 来源:故事会 作者:佚名 查看评论

这一天,寺内正患感冒,听佃信夫说张勋派升允为复辟一事来日本求见首相,便带病更衣,接待升允。佃信夫介绍了张勋召开徐州会议的经过之后,升允便将徐州会议誓约交给寺内。

寺内阅后,对升允说:“张勋将军的希望,本人业已详知。请先生转告张将军,对于宣统帝的安全,尽可放心,本人将命敝国驻北京公使竭力保护宣统帝。张将军既然是根据13省督军联名宣誓的精神以图复辟,日本没有理由加以反对,请不要有什么顾虑,尽可放心按计划行事。张将军既已声称不要求日本给予其他方面的援助,本人也但愿如此。然而复辟大事,是需要多方面准备的,故请升允先生转达张将军,如有何需要帮助之处,尽可提出,敝国政府必鼎力相助。”

后来,寺内又对升允说:“听说先生现寄寓青岛,如果有什么困难,尽可请敝国驻青岛军司令官大谷帮助解决,不必客气。本人也将致函大谷,说明此意。”

寺内的一番话,令升允感动得老泪纵横,连声称谢,竟至语不成声。

寺内首相既已明确表态,升允作为特使,算是完成了任务,很快便与佃信夫启程回国。

张勋听了升允的回报,十分欣喜,对佃信夫也格外看重。数日后,张勋便召开幕僚会议,商讨复辟大计。众幕僚一致认为,日本首相既已表明态度,宣统帝的安全也不用担忧,应及早举兵,发动复辟。但佃信夫却提出不同意见,他说:“在下以为,复辟大事,不可轻率从事。为稳妥起见,应该联合13省督军共同举事,大帅尽量避免单独行动。另外,必须有足够的准备时间,若能在4月末至5月中旬之间约期同时举事,方为万全之策。”

张勋已将佃信夫视为雄才,对他的建议当即表示同意。

辫帅一表态,众幕僚也见风使舵,对佃信夫之说表示赞同。

谁知不到半月,日本政府对待张勋发动复辟的态度,突然起了变化。

黎元洪和段祺瑞两虎相争,日趋激烈,给张勋复辟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

佃信夫有办法让张勋的特使面晤日本首相,且探明了他对待复辟所持的态度,从此被张勋视为了不起的人物,帅府上下也无人不对他表示尊敬。佃信夫见状,深信复辟帝制已成功在望,心中自然十分得意。

但是没过多久,已回青岛的升允忽然派了一名密使,到徐州来见佃信夫,告诉他一个出乎意料的消息——日本政府对张勋复辟之举已改变了态度。这位密使将升允的一封信札交给佃信夫,信封中附有日本陆军大臣大岛健一于3月26日发给青岛日军司令官大谷喜久藏大将的一道训令,内容如下:

关于复辟之举,贵官与升允会谈时应注意下列原则立场:

日本政府对于中国的内政本无干涉之意;但在此时发动复辟,造成混乱,不但对中国不利,对宗社党的前途也颇不利。故望贵官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全力劝阻升允:发动复辟,目下尚非其时。

升允则在信中流露出极度失望的情绪,并抱怨日本政府对华政策的反复无常。

佃信夫看罢升允的信和日本陆军大臣的训令后,一时惊呆,口本对华政策的变化如此迅速,简直令他难以置信。但升允决不会跟他开这个玩笑,而陆军大臣的训令也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比他神通广大得多的川岛浪速,搞了两次“满蒙独立运动”,均因日本对华政策的改变而以失败告终,看来他佃信夫也要步川岛浪速的后尘了。

复辟成功与否,倒不是立时就可揭晓之事,而日本政府对华政策的变化,可是需要立即告诉张勋的。但是,他怎么去与辫帅说,而那些幕僚们又会对他怎么看?他为此感到十分狼狈,一时茫然不知所措。

然而,纸里包不住火。如此大事,自己就是不说,张勋以后也是要知道的,佃信夫想好了一套为自己圆场的话之后,将升允的密函连同陆军大臣的训令一并交给张勋。

果然不出佃信夫所料,张勋看罢密函与训令,勃然大怒,斥责日本人不守信用。佃信夫辩解说:“寺内首相堪称日本武士道的典范,他从前既然许下那样的诺言,如今又叫陆相发出这样的训令,我想其中必有万不得已的隐衷。为了尽快弄清其中原委,我想最好是马上发一封电报给寺内首相,询问情况。”

张勋听他这么一说,怒气稍平,同意电询寺内首相。因徐州无电报局,张勋便派一名部下陪佃信夫赶往济南发报。

佃信夫到济南后,立即给寺内发了一封长电。他考虑到寺内正毅恐怕难以直接答复,故又致函内阁书记官、寺内正毅的女婿儿玉秀雄,请他代为回信,告知详情。

但是,电报与信函发出后,竟如石沉大海。佃信夫又发两电催问,也无回音。佃信夫等了20余日,已不抱希望,却忽然接到黑龙会会友长岛隆二的一封长信,转告了寺内首相与他谈话的要旨,摘要如下:

先生前曾以密函寄儿玉长官,寺内首相特为此事约弟往谈。首相所谈要点如下:

“佃君致儿玉之密函,业已读悉。关于中国内政,我国政府之不干涉方针迄今毫无改变。所谓与段总理之间订有密约云云,乃巷间之谣传,不足凭信。此等密约,事实上不可能存在;且既称密约,亦不可能发生任何效力。况本人确信密约有害无益。此点,与日前面谈时所言无异,望能转告佃君。

“关于中国的形势,本人其后亦深为忧虑:盖以俄国革命,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与中国之影响必不在少;而且中国内部,情况亦日趋复杂,险象环生。当此之际,应切忌轻举妄动。佃君为人热诚,素对日华两国之前途颇为关心,余对此深为敬佩;但目前鉴于周围之大势,万望诸事慎重,不可造次,切要切要。”

首相所谈,大致如上。此次接晤,时间颇长,首相与弟俱各畅叙所怀。兹将首相之言再度归纳如下:

“陆军当局所发之电报,本人毫未得知。猜想陆军当局深恐轻举误事,故特发此电令,以唤起注意。事关机密,切勿泄露;佃君来函所谈各节及本人对此事之意见,亦未告知当局。此点,应请注意;就今日周围之形势观之,发动复辟,实恐万难奏效。一旦失败,吾人不独为中国之前途忧,亦且为有关人员之安危惧。将来须肩负两国重任之人,尤应谛观形势之演变,切不可意气用事,以遗他日之悔。”

首相的意思,大致如上。首相频频嘱弟将此意转告吾兄,望吾兄诸事审慎。目前国内正因选举问题而多方忙碌,首相以此未能及时作复,故特嘱弟代为转达。诸希亮察不宣……

长岛隆二顿首

五月五日

原来,寺内正毅因事关政府对华方针,为了避免让自己的女婿儿玉书记长官亲写回信,故召长岛隆二面谈自己对张勋复辟的态度,嘱长岛代笔,转告佃信夫。

寺内后来根据中国的局势分析,认为张勋发动复辟,成功的希望很小,因而改变了他当初对佃信夫和升允的许诺。此外,外务省和军部的意见与寺内也不一致,寺内一来觉得支持张勋复辟没有把握,二来他也不能完全抛开外务省和军部独断专行。军部已经完全支持段祺瑞,把赌注押在这位亲曰的总理身上。

再说,复辟在中国已无多大号召力,张勋势单力孤,难成气候。寺内身为内阁首相,不便公开出面与佃信夫联系,才想出叫长岛隆二写信代转旨意的办法,通知佃信夫切勿意气用事,趁早收兵。

但是,张勋得知日本政府的态度已十分明确,不支持他复辟帝制后,仍然一意孤行,坚持要按自己的计划行动。而佃信夫也不见棺材不落泪,不甘心就此息鼓收兵。

张勋坚持要发动复辟,自有他的道理。亲美派黎元洪和亲日派段祺瑞之间的“府院之争”,因中国是否参加美国对德国作战问题而表面化。至5月中旬,黎、段之间已闹得不可开交。作为13省督军盟主的张勋,已感到有机可趁。

所谓“参战问题”是这样的:1917年2月,德国宣布将以潜艇无限制封锁海面,这样一来,美国的利益将受到损害,便宣布与德国绝交,并准备发动对德作战;同时要求中国与它采取一致行动,并提议借款给中国作为参战军费。

亲美的黎元洪同意美国的提议,国会也通过了与德国绝交的议案。日本唯恐落在美国之后,便积极怂恿亲日的段祺瑞参战,并允诺:“美国借款,必须实行出兵欧洲,不能挪作别用:日本借款,不加干涉,可以此款名为参战军费,即以先清内乱。”这和段祺瑞的目的正相契和,因此他积极主张参战。

美国见段祺瑞倒向日本一边,便指使黎元洪一派进行抵制。结果,段祺瑞借参战为名扩充武力的企图,不仅遭到其他军阀的反对,而且遭到国会内以国民党为主的多数议员的反对。黎元洪一派认为:“段若参战,即大成功,必先倒段。段去,仍由后任者实行参战,则成功自我矣。”

实质上,黎、段双方,斗争的关键并不在于是否参战,而是在于由谁主持参战,以便从中捞到一笔外国的借款,以扩大自己的政治军事势力。

段祺瑞由于自己提出的对德参战方案,遭到黎元洪和国会的反对,便召集以皖系军阀为骨干的十余省督军,在北京举行“督军团会议”,决议赞成参战,迫使黎元洪在这一提案上盖了大印。

5月10日,国会开会审议此案,段祺瑞效法袁世凯的故伎,指使军警、流氓数干人组成“公民请愿团”,将国会层层包围,要求当场通过参战案,否则不许议员离开会场。

段祺瑞的这一行径遭到议员们的强烈抵制,当日无结果。19日决议“缓议”。段祺瑞竭力争取的参战案因此被搁置起来。

佃信夫收到长岛隆二的信时,北京黎、段两派的斗争正日趋激烈,张勋和佃信夫根据形势判断,认为发动复辟的时机已日渐成熟。再说张勋复辟帝制,图谋已久,怎能因日本人的一封信而放弃他的大计!

不出张勋和佃信夫所料,不久,大总统黎元洪便为他们发动复辟提供了一个大好的时机。

北京城挂出各式各样的龙旗,长袍马褂、假发马尾招摇过市,一派前清的景象

段祺瑞的图谋受挫,使黎元洪暂时占了上风。但是他怕段祺瑞再使出令他难以对付的手段,便在美国公使允诺做其后盾的情况下,干脆免去了段祺瑞的国务院总理职务。

谁知这样一来,乱子反而闹大,段祺瑞被免职后,退居天津,指使各省督军纷纷宣布脱离中央,并在天津设立了一个“独立各省总参谋部”,摆开了以武力倒黎的架势。

黎元洪的大总统宝座,已岌岌可危。

张勋见此形势,急忙通知13省督军来徐州召开第四次会议,密谋发动复辟,并请佃信夫火速赶回日本,说服寺内首相支持复辟活动。

张勋与各省督军和康有为、张镇芳等“复辟巨子”经过一番紧急策划后,于6月2日派人到北京向黎元洪传话:“总统若令张勋带兵入京,愿任调停。”

黎元洪身处危境,极希望有一支武装力量进京维护他的地位,保卫他的安全,张勋提出进京的要求,正中他的下怀,至于张勋是否另有图谋,他丝毫没有深想,很快便向张勋发出了邀请函。

早已了解张勋复辟阴谋的日本驻华公使林权助,得知黎元洪邀请张勋率兵进京一事,当即造访黎元洪,陈明己见,他说:“我有一个看法,要向阁下冒昧提出,我认为阁下邀请张勋进京,此法不妥。张勋图谋复辟帝制已久,如果让他到北京来,他一定要抓住这个时机,使自己成为独裁者。我是这样观察的,不知阁下以为然否?”

黎元洪眼看大总统的位置难保,亟需有人护驾,对于林权助的劝告,哪里听得进去?他认为林权助的担心是多余的,坚定地说:“不,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为此我曾和张勋书信往来,进行了充分的商量,所以不需如此多虑。谢谢你提起注意,此点我已有充分的信心。”

他哪里知道,他一纸邀请函竞铸成大错。

张勋接到黎元洪的邀请函,心中大喜,认为发动复辟的时机已到,立刻准备率兵北上。

当时,各省督军的代表仍在徐州,其中有冯国璋、段祺瑞、曹锟和张作霖等人的代表。当天下午,张勋就委托他的秘书长召开各省督军代表会议,共商进京大事。

会上,大家虽然一致公举张勋出来推倒黎元洪,但是大部分代表却提出要请冯国璋出来当总统,并且要恢复段祺瑞的国务院总理职务。

这显然与张勋进京的目的相悖。张勋的秘书长不敢擅置可否,于休会之时,将这些代表提出的建议向张勋报告。张勋听罢大怒,说:“如不能保皇上复位,本帅何必进京?你去告诉他们,对于他们的扯淡,本帅断不答应!”

但是,许多代表并不顾忌张勋的威胁,坚决不同意张勋保皇上复位,代表们各持己见,争来吵去,会议自然也就开不下去。

下午的会议虽然毫无结果,但是晚上的宴会仍照样举行。张勋因代表们不表态拥护他搞复辟,心中闷闷不乐,不愿参加晚宴,只是叫定武军总司令官张文生代表他出面应酬。

宴会结束后,徐树铮、倪嗣冲等人主张让冯国璋当大总统的代表们在一起密商,怎样利用张勋进京推倒黎元洪,然后达到他们的目的。但是商量来商量去,大家一致认为,赞成张勋复辟,是实现倒黎的第一步,因为若不赞成张勋复辟,他就可能一怒之下放弃率兵进京的大好时机,到那时,什么“倒黎”、“拥冯”,都将成为空谈。

后来,徐树铮的一席话,算是对这次密商的总结,他说:“他(指张勋)是复辟脑子,别的主张他听不进去。咱们赞成他复辟,等他复辟时咱再想办法。”

大家一致赞同他的话,于是众代表一致商定:当夜就与张勋面谈,与他达成协议。

上一页首页2/3尾页下一页

上一篇:“一·二八”事变前的日本浪人川岛芳子

下一篇:跨国追捕河北第一贪李友灿

相关文章

评论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