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故事网历史故事

新中国首次大授衔解密(3)

2011-03-30 来源:故事会 作者:佚名 查看评论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军衔制度,时年授上将军衔55人,1956年和1958年各补授一人。前十名上将名序排列依次是:萧克、李达、张宗逊、李克农、王震、许世友、邓华、彭绍辉、张爱萍、杨成武。虽然萧克名列第一,但当时很多人认为按照萧克的资历和功勋授予上将军衔是委屈他了,为他抱不平。萧克是井冈山斗争时期红4军的师长,后任红6军团军团长、红2方面军副总指挥。抗日战争时期任120师副师长,当时的师长是贺龙;后任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当时的司令员兼政委是聂荣臻。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参谋长,当时的四野司令员是林彪。实事求是地说,萧克在三个革命时期担任过的职务不逊于任何一员大将。

面对那么多的开国元勋,毛泽东主席说到,萧克授的是上将军衔,大将没什么可说的,上将更没什么可争的了。对此,萧克坦然地说,很多的战友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在战争中都牺牲了,我早该打死了,评不评衔,评什么都行。并随兴谈起了一段古人佳话:东汉大将冯异是光武帝时期的开国大将,战场上,勇不可挡,功勋卓著,但他为人谦和,每到将军们聚会论功时,他都会躲到一旁的大树下,从不参与争论,由此东汉军中都称他为“大树将军”。我们共产党人,难道还不如古人吗?萧克宽广的胸怀和高风亮节,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萧克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组织观念非常强,坚决服从党的安排,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从未违拗过上级指示,哪怕是职务下调,这一点,一直被熟知他的人传为美谈。历史上,由于工作需要,他多次调动工作。长征时,他是红二方面军的副总指挥,后来31军军长生病了,要他去接替,他毫无怨言地就去了。抗日战争时期,萧克任120师副师长,后来调他去当挺进军司令,实际上司令麾下没有多少兵马,他照样欣然接受。

由于历史的风云际会,萧克与共和国的缔造者都曾经有过或多或少的交往,有的是他敬重的师长、领导,有的成为了生死与共的好朋友

参加湘南暴动的部队中,年轻的萧克率湖南宜章农民军第一个与毛泽东会师,所以给毛泽东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1968年的“五一”节,萧克在天安门城楼见到了毛泽东主席。毛泽东紧紧握住萧克的手说:“我们是在龙溪洞见面的,那时候,你们有多少人?多少枪?”几十年过去了,毛泽东还记得他与萧克在井冈山的那次会师,还记得那支小小的农民起义武装。萧克回答说:“男女老少加在一起,有九百来人,六七十条枪,三百多杆梭镖。”毛泽东听后感慨地点头说:“揭竿而起,揭竿而起!”还有一次在长征时期,萧克在战斗中负了伤,躺在担架上,毛泽东看到后马上脱下自己的大衣轻轻盖在萧的身上,深情地对医护人员说,一定要尽快医治好我们的“白袍小将”。

表面上看10位元帅都出席了授衔典礼,但是实际上只有7位。另外3位去了哪里呢?

1955年9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了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建议的授衔、授勋名单后,决定授予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军官以元帅军衔。当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发布授予朱德等10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命令,周恩来总理发布将军授衔命令。

当天上午,授衔典礼在中南海举行。庄严的怀仁堂内,身穿海蓝色礼服的解放军军官济济一堂。当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周恩来、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主席台就座后,台下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身材魁梧、气度恢宏的毛主席来了。他仍然穿着那身中山装,健步走上主席台,不断向台下挥手致意。

典礼开始,国歌高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彭真,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授衔和授勋命令后,身着元帅礼服的朱德、彭德怀等走上主席台排成一行。毛主席将元帅军衔命令状、元帅肩章、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一授予他们,并握手问好。

需要澄清一下的是,出席授衔典礼的元帅究竟有几位?根据1955年9月28日新华社新闻稿:在授衔仪式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彭真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命令。毛泽东主席接着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命令状,一一授予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从文字上看,是10位元帅都在现场接受军衔。然而,实际上当时林彪、刘伯承都因病在青岛休养,这两人都没出席元帅授衔、授勋典礼。

近年来,很多记述授衔、授勋典礼的文章、书籍都采用了“八大元帅”出席授衔典礼的说法。

然而,如果细心探究,就会发现,在所有记录当年授衔、授勋典礼的照片和纪录片中,只能看到7位元帅的身影,而叶剑英的面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这又是怎么回事?根据叶剑英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当年授衔、授勋时,叶剑英确实不在北京。

1955年初,中央军委决定当年下半年在辽宁省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反登陆军事演习,演习的总指挥就是叶剑英。演习日期是11月初,为搞好我军首次大规模反登陆演习,叶剑英从8月份起就来到辽宁紧张筹备。由于演习工作脱不开身,叶剑英特地向中央写了报告,表示不能参加授衔、授勋典礼。中央批准了叶剑英的报告。因而,叶剑英就没有出席授衔仪式。他的元帅服是工作人员到北京给他取回大连的。因此,1955年的元帅授衔典礼上,实际出席的只有7位元帅。

看到此处,大家可能都会联想到许多书刊对当年现场情况的描述:

1955年9月27日。

下午4时一过,一辆接一辆的小汽车驶进了中南海,停在了怀仁堂前的广场上。彭德怀、贺龙、陈毅、罗荣桓、聂荣臻、徐向前、叶剑英等都身着海蓝色的元帅服,个个精神抖擞地走下车来,就连一向严肃寡言的徐向前,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要是叶挺还在,你们新四军就会出两个元帅。”一向沉稳的叶剑英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给原来其乐融融的气氛点缀了一束冷色调的康乃馨,把老帅们又一次拉回到硝烟弥漫的战场。

“叶挺要是还健在,能看到今天该多好啊!他要在,我一定要把元帅的桂冠奉送给叶军长!”陈毅的语调,充满了深情,“如果新四军中有两个元帅的话,十大元帅中该有两个叶帅喽!”

陈毅的一句话,又将老帅们的思绪从几十年前拉了回来。只有彭德怀似乎仍然在沉思。他面带微笑,眼睛却望着窗外很远很远的地方……

“哟,大家都穿上了新衣服。祝贺大家!”不知何时,周总理已走进了休息室。望着面前几位身穿海蓝色元帅服的老战友,多少感慨系在他的眉宇间。

“我们的周副主席来了。”叶剑英拱手相迎。贺龙纠正说:“他是未授军衔的元帅。”周总理听了,仰头大笑,摆手说:“不,不,我只是政府的一个工作人员,为诸位元帅当后勤。”

类似的描写几乎出现在所有记述授衔、授勋典礼的出版物里。我们曾在《中南海备忘录》、《授衔中南海》、《红墙档案》、《1955年授衔回眸》等大部头著作以及纪念授衔50周年的一些文章中屡屡见到这种说法。如果不是有照片和纪录片为证,还真难分辨这里面的真伪啊。

林彪和刘伯承因在青岛疗养而未出席。他们的元帅照是在授衔仪式后第二天赶去青岛补拍的。

摄制组李华和柳成行先到刘伯承住处。这位儒将戴着一副墨镜,从客厅的藤椅上起身迎接他们:“你们刚下火车,吃饭了没有?”接着刘帅无所谓地说:“你们怎么拍,我就怎么配合;你们当导演,我听你们指挥。”“我们怎敢指挥刘帅?”“现在就得听你们指挥嘛!”“刘帅,请您从会客室出来,先向东走,再向西走,两个来回。”“好吧。”刘帅痛快地答应着,镜头顺利拍完了。为了给剪辑多备些素材,李华还多拍了几个特写镜头。

再到林彪别墅,空荡荡的屋子只有一扇窗,还用一层白纱和一层灯芯绒窗帘遮着,屋里弥漫着一股药味。秘书告诉他们:林彪怕风、怕光。李华问:“能不能请林总到室外去拍?”秘书说:“那要请示叶主任。”正说着,叶群来了。李华告诉她,屋里太暗,感光度不够。叶群很明白这次拍摄的意义,便对秘书说:“全打开吧!”林彪从卧室走出来,显得很精神:“你们来了。”话音倒没力气。柳成行是军人,赶快立正敬礼。李华却己把镜头对准了林彪。说话间,叶群上前整整林彪的衣角:“你在屋里走动走动,记者同志好拍嘛。”林彪很随意,不说行不行,就从东头走到西头,却又站在窗边不动了,样子像在沉思。李华觉得这很能表现林彪这个人物,马上抓拍下这组镜头。从林彪住处出来,李华才感到衬衣早被汗水湿透了。

有意思的是,林彪这位久经沙场,指挥千军万马作战,而且身上有5处枪伤的军事奇才,在进城后,却很少看战争题材的影片。据说,进城后,林彪在家中从不穿军装,也不让身边工作人员穿军装。

给元帅授衔的当天下午2时30分,国务院接着举行将官授衔典礼。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宣读毛主席对千余人的授勋命令和周总理的授衔命令时,台上台下全体肃立。会议才开始,就己用了半个多小时。在周总理对将军们颁发授衔命令状和勋章时,开始每10人一排上台。先是大将,随之上将、中将、少将。将军们个个精神抖擞,接过主席授予的勋章,即向主席致以崇敬而幸福的注目礼。

由于时间的延长,担心国家领导人过度疲劳,周总理机智地走下主席台,向工作人员建议,每次15人一组上台受勋;过了一会儿,又建议改为20人一组。授衔速度大大加快了,整个典礼进行了3个多小时才圆满结束。

十大元帅中南海授衔时,被中外将士深怀敬意称之为“朱老总”的朱德,第一个走向主席台。他走到毛泽东面前,端端正正地敬了一个军礼,伸出双手接过毛泽东主席授予的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此时,他的手有些微微地颤抖。

毛泽东和朱德握手时,他俩的目光都是那样凝重。

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井冈山会师第一次握手开始,“朱毛红军”就成为当时中国黑暗世界中的“一把火”,是光明,是希望,是中国革命的象征和旗帜,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胜利”漫漫征程上不可阻挡的铁流。“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一个个20世纪革命的“神话”在他们手中诞生……

在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朱德一直是毛泽东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总司令。他尊重毛泽东,信任毛泽东,坚决贯彻执行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和战略战术原则,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协助毛泽东领导和指挥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战争。

9月28日,国防部举行仪式,彭德怀部长亲自为在京的校级军官授衔。全军各地驻军授衔和授勋的典礼,从10月22日起,分别在北京、南京、兰州、成都、广州、武汉、沈阳等7个地区举行。经军委第51次会议讨论决定:南京由刘伯承元帅主持;成都、兰州由贺龙元帅主持:北京由聂荣臻元帅主持;沈阳由叶剑英元帅主持;武汉由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主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以及海军、空军、公安军、防空军、装甲兵、炮兵、工程兵、铁道兵的校尉级军官授衔典礼,由国防部副部长黄克诚大将代表国防部部长彭德怀主持。

军衔制实行10年后却忽

然被取消了o这究竟是为什么

呢?

共和国首次授衔9年后,1964年11月,中央办公会议讨论同意军衔薪金改革小组提出的《关于取消军衔制度的意见》。《意见》认为军衔制度存在许多不利因素,建议取消。决定从1965年6月1日起生效,从此结束了我军首次实行了10年的军衔制历史。

关于这次军衔制取消的原因,以往的提法都是归结为受“左”的思想的影响。如早在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不少将领就认为军衔制是教条主义的东西,不符合我军的实际。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林彪大搞“突出政治”,军衔制被视为资产阶级的建军原则和法规而遭到非议。

由于军衔制是中苏关系“蜜月”时期从苏联学来的,中苏关系恶化后,军衔制又被扣上一顶“修正主义”军事制度的帽子。现在看来,当时对军衔制错误的认识和偏见,只是造成军衔制被取消的外因,而军衔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军衔功能被抑制、弱化,则是这次军衔制被取消的内在因素。

1964年夏,为了保持我军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增强军队和地方的团结,军委考虑减低军队干部的薪金,中央军委常委开了会,拟出了军队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减薪方案。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贺龙元帅和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到北戴河向毛主席报告这个事。毛主席听了汇报,把手一挥说:“减!”贺龙同志又请示说:是不是把军衔牌牌一起取消算了?毛主席立即表示同意:“取消,这个牌牌我早就想把它搞掉了。”在这以前,毛主席不止一次说过:“我看到那个牌牌就不舒服。过去没有牌牌打胜仗,现在有了牌牌我看要打败仗了。”

1964年11月,中央军委办公厅发出《征求<关于取消军衔制度的意见>的通知》称:军委办公会议已讨论同意军衔薪金改革小组提出的《关于取消军衔制度的意见》。《意见》认为军衔制度存在许多不利因素,建议取消。

其理由是:“我军的军衔制度,是照搬苏联和其他国家的。过去没有这种制度,也一样打胜仗。实践证明,这种制度不符合我军的优良传统,它是一种资产阶级法权,等级表面化,助长了个人名位思想和等级观念。不利于我军的革命化建设,不利于同志之间、上下级之间和军民之间的团结。同时增加了各级党委和政治机关不少繁琐事务。”1965年5月1日,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取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制度的决定》。此后,我军进入了长达20余年的“无衔期”。

取消军衔制度后,由于军队等级制度不健全,没有外在的等级区别标志,在军官的成长、军队的指挥以及与外军交往等方面的问题渐渐显现出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左”的思想影响不断清除,随着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目标和任务的提出,重新实行军衔制度的问题被提上了日程。最早提出恢复军衔制,是1979年9月总政治部在全军干部工作会上提交《恢复军衔制度的初步方案》。经过会议讨论,军队拟改革和完善六项制度,其中第五项就是军衔制度。这次会议结束后,总政治部于同年II月向中央军委呈报《关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若干问题的请示报告》,正式以文字形式提出“恢复军衔制”的建议。

1980年3月12日,邓小平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明确提出,军队还是要搞军衔制。搞不搞军衔制,也是组织路线问题。

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1982年初,中央军委常务会议正式作出“恢复军衔制”的决定。

“恢复军衔制”的问题虽然被提上了工作日程,但由于当时军队建设积累的问题很多,要马上实行军衔制还有不少困难,如军队整体规模过大,编制体制不顺,官兵比例不合理,各级领导班子臃肿、年龄老化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实行军衔制有较大难度。因此,中央军委决定:“军衔制只有在精简整编完成后才能实行”,“争取1984年做好,1985年实行”。

1982年下半年,中央军委根据精兵、合成、平战结合、提高效率的原则进行军队体制改革和精简整编。

1983年春,中央军委对军、师级领导班子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军、师级领导干部平均年龄有所降低,知识化、专业化水平也有一定提高。这两项工作客观上为恢复军衔制做了必要的准备。

1983年5月,中央军委成立了“全军恢复军衔制领导小组”,负责实行军衔制的准备工作,由中央军委和总政治部直接领导,余秋里(总政治部主任)、杨得志(总参谋长)、萧克(军事学院院长)、王平(总后勤部政委)、朱云谦(总政治部副主任)为召集人。

领导小组共有十余位成员,都是军委各总部、军兵种和有关部门(总政干部部、总参军务部)的领导。从此,恢复军衔制就作为总参谋部、总政治部的一项重要工作。

直到1988年8月1日,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全军才重新恢复了军衔制,学习、借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取消了元帅和大将军衔,最高军衔为上将,一直到今天。

上一页首页3/3下一页

上一篇:抗美援朝:国力悬殊下的艰难决策

下一篇:中国第一忽悠:徐福

相关文章

评论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