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故事网历史故事

5 兵败如山倒——喋血远征(2)

2010-12-18 来源:故事会 作者:佚名 查看评论

16日,96师余韶部也脱离战斗,退入胡康河谷。日军立即以重兵封锁出口。

这样,中国大军好像一头慌不择路的巨兽,自动钻进猎手为它设下的机关里。

面对杜聿明如此惊慌失措和明显的指挥失误,忍无可忍的新38师师长孙立人终于奋起抗命了。

10日下午,正当远征军各部纷纷丢弃战车辎重,在96师掩护下向胡康河谷的深山老林撤退的时候,杜聿明得到新22师廖师长报告,孙立人的队伍没有跟上来。

杜聿明大吃一惊。他举起望远镜,朝着炮火连天的孟拱公路望去。新38师的队伍非但没有服从命令弃车上山,却反而在公路上重新集结,然后掉头向相反的来路开去。公路上浓烟滚滚,坦克、装甲车、炮车及军部丢弃的汽车上满载新38师的步兵,他们好像一群群脱缰的野马,不顾一切与大部队背道而驰。

“孙师长吗?我命令你马上停止擅自行动,立即向我靠拢。你听见了吗?新22师担任你的接应……我命令你停止后撤,不惜一切代价回国!”

孙立人故作惊讶的声音从嘈杂的话筒里传来,那声音轻松得好像个局外人。

“杜长官吗?我并没有擅自行动……是向南开进,不是后撤……我已经接到史迪威将军和罗长官的命令,他们要我把队伍和装备撤到印度去。”

杜聿明觉得太阳穴一跳一跳地刺痛,血直往头上涌。他恨不得毙了孙立人。只是眼下奈何不得,只得强压怒气央告道:

“孙师长还是以党国利益为重,立即随军部一道回国吧。我是这里的最高军事长官,请孙师长务必不要再自作主张了。”

孙立人的回答干脆利落:“既然杜长官决心弃车上山,我看就不必强求了。再说史迪威将军和罗长官有令在先,我这个当小师长的想抗命也抗不起啊。缅甸的雨季眼看要到,我得马上登程。也祝杜长官保重,一路顺风。”

电台咔嚓挂断了。杜聿明气得手直发抖。

这是一条混杂的逃难流,人和车如潮水一般挤满了公路的两侧

与此同时,史迪威一行,三辆美式吉普车和两辆福特牌大卡车组成的一支特殊小分队,也夹杂在往西的车流之中,缓缓行进着。史迪威将军一路上心情不佳,沉甸甸的如心坠了秤陀,一种难以明状的内疚感挥之不去。作为美国总统的全权代表,亲身参与了缅甸盟军的军事行动,现在,却是如此狼狈,他在内心感到有些自责了。

这是一条混杂的逃难流,人和车已经难于分得清清楚楚了,如潮水一般挤满了公路的两侧。中国人、缅甸人、印度人、缅甸华侨,男女老少,三五成群,曲折缓慢地向尚存希望的密支那前进。

路是越走越慢,几乎是沿着公路看风景了。就这样慢慢腾腾走了几天,中国远征军司令官罗卓英上将终于赶上来。在瓦城坚持了几天,安排好各部队撤退事宜,以后面见校长,自己也算是有一个好的交代了。沿路上,罗卓英将军像一个大管家,纠集这个师落伍的散兵,收容那个团运不走的伤病员。

史迪威开玩笑说:“罗将军,你成了远征军的后勤部长了,张罗这么大一摊子杂事。”

“将军见笑了,这么大一支军队,吃喝拉撒,缺一不可啊。”罗卓英摇着头,深深地长叹一口,接着说,“我与杜军长联系过了,新22师和新38师西进尚顺利,我们可以安心上路了。”

史迪威点点头:“罗将军,再往前走五十里,我们就要分手了,你要多保重啊。”

罗卓英也紧紧地握住史迪威的手说道:“一路保重。”

两人交换了驻印度远征军一些具体事宜处置办法,准备分手;罗卓英依然担心史迪威徒步西行的安全问题,万一出了什么事情,怎么向校长交代!

史迪威看出罗卓英忧虑的面色,安慰道:“放心吧,我还不想做日军的战俘,像菲律宾巴丹半岛投降的温莱特少将,被送去你们中国东北当苦力。杜聿明将军已经给我派了一个连护送我。”

“这样就好,这样就好啊。“罗卓英没有再说什么。

史迪威与罗卓英话别后,把车全给了罗卓英,徒步带着这一支小部队离开了喧闹的公路,走入茫茫大山。担任护送任务的黄汝刚营长格外小心谨慎,安排一个排朝前探路,自己率领弟兄们紧紧跟着史迪威。

这天下午,路经半山坡一个小村子,史迪威看天色不早,告诉黄汝刚:“黄营长,今天不走了,就到前面小村子,让士兵们好好地休息一下。”

“是,我带人进村子看一看。”

黄汝刚带上六个士兵,从村民种庄稼的山地穿过,小心翼翼地接近村子。这是一个三十多户人家的山村,沿山坡当阳处坐落,虽然房屋破烂不堪,鸡鸣狗叫,但也显得宁静祥和。黄汝刚一行摸到村口,与一个陌生中年男子差一点迎面撞上。

“干什么的?”黄汝刚冲锋枪直指这个人,厉声问道。

“长官,别开枪,我是医生。”这个戴眼镜中年人举手叫唤,他已经听出来,眼对面的是中国人了,心里非常高兴。

“你会说中国话呀,这荒郊野地的,跑这来干什么?”几个士兵已经前后左右堵住了他,黄汝刚继续追问。

“你们是中国远征军吧?”医生掩不住兴奋,“我是华侨战时服务队的,刚刚从密支那逃出来。”

原来日军已经占领了密支那,在日军入城前,他带着几个护士逃了出来。由于没有方向感,瞎跑了两天才与一支让日军击溃的小队英军会合,想结伴去印度。因为缅甸人不喜欢英国人,三五个高鼻子蓝眼睛的纯正英国兵,不敢轻易外出,只好由他颤颤巍巍地出来探路了。黄汝刚将医生带回驻地,向史迪威将军进行了汇报,史迪威同意接纳流浪汉似的十多个英军士兵,带上华侨战地服务队的医生护士。

烟云回绕山峦,山峰一座接一座。沿着山民惯走的山路行进,这一百六七十号人,目标太打眼,也不怎么保险,极容易碰上鬼子搜山队。史迪威告诉黄汝刚:“有路走路,没有路开路走,只要不兜圈子就行了。”

走着走着,前面一道江横在面前,摊开地图一看,这条江叫乌尤江,全长不足200公里,却是钦敦江上游重要的支流。

史迪威将军决定弃路下江,争取赶在沿伊洛瓦底江向北推进的日军占领霍马林渡口之前,率领这一支小分队钻进缅印交界的那加山。十个宽大的竹筏,每一个坐上近二十人,顺着江水徐徐而下。

苍天有眼,史迪威率领的这股小部队,顺利赶在日本人的前面抵达了钦敦江霍马林渡口。他们经过十多天艰苦跋涉,成功翻越那加山,终于在1942年5月20日到达印度英帕尔,全体人员中竟无一人失踪,无一人死亡,无一人掉队。

三千人的日军队伍在四天之内一连撵了三百公里,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奇迹

腊戍失守,中国境内一片恐慌,滇缅公路陷入空前的混乱之中。成师成团从前线溃退下来的败兵,紧急疏散的政府机关和老百姓,扶老携幼的缅甸华侨和难民,组成一支规模空前的逃难大军。无数汽车、牛车、马车和手推车充塞道路,人流与车流混杂,一齐浩浩荡荡向内地转移。不久,滇缅公路沿线又开始销毁不及运走的美援物资,一时间到处火光冲天,远远近近的爆炸声不绝于耳。

1942年5月2日,日军快速部队三千人越过国境,以十辆坦克开始攻陷畹町。3日,再占遮放,芒市。4月下午进入龙陵县城。惊皇失措的第6军军长眼看敌人将至,竟然下令炸毁一连坦克堵塞公路,以期迟滞敌人的行动。结果日军只花了两个小时就清除路障继续前进。

滇缅公路地形极为险要,易守难攻。然而中国境内却出人意料的混乱和空虚,致使日本人大大松了一口气。畹町沿线本来有远征军总预备队第66军两个师,却被这支三千人的日军队伍在四天之内一连撵了三百公里,这个战绩可以算得上中国抗战史上的一个奇迹。

日军进攻速度之快,推进之顺利,不仅出乎中国人的意料,甚至大大超过日本指挥官的估计,当日本人的车队开进芒市街上时,站在街心的交通警察还在起劲地打手势,只是后来突然发现不对头,这才逃得无影无踪。

胜利鼓舞了势如破竹的日军。信心百倍的坂口指挥官决心再接再励,创造一个把日本坦克开到中国境内“任何可能到达之地区”的奇迹。他确信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够阻挡他的进军,横亘在他面前的壁障只有一个,那就是举世闻名的怒江天堑。

而惠通桥是联接怒江两岸的惟一通道。

惠通桥始建于明朝末年,初为铁链索桥。民国25年,新加坡华侨梁金山先生慷慨捐资,将旧桥改建为新式柔型钢索大吊桥。吊桥全长200零五米,跨径一百九十米,由十七根巨型德国钢缆飞架而成,最大负重七吨。

4月底,缅甸前线风声日紧。从西岸涌来的败兵和难民队伍骤然增多,人们带来的全是坏消息,大桥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驻守大桥的是远征军工兵总指挥马崇六将军手下的一个排,排长叫刘汉。马将军下令一旦情况紧急立即炸桥。

5月2日,形势更趋紧张,西岸的盘山公路上,等待过桥的车流和人流一眼望不到头。直到晚上,一个坏消息传来了:日本人的坦克已经开进芒市。

芒市距惠通桥不到一百公里,也就是说,日本人只需半天功夫就能把坦克开到江边来。

刘汉命令战士提前在桥上装好炸药,把守桥头,严防日本便衣混过桥来。采取了措施,心头才觉得稍稍稳当。但是,还是不放心,刘汉带着几个精兵强将亲自在桥头检查过桥行人。

中午,日军轰炸保山,消息传来,人群哗然。

保山古称永昌府,为边关重镇。历代朝廷都在保山设置郡、府、县,辖制滇西乃至密支那以远大片边土。民国二十七年,滇缅公路修通后,这里又成为滇西最大的商业集散地和物资中转站。

日机在保山进行了两轮轰炸,保山城到处黑烟冲天,死尸壅道,天崩地裂的巨响不绝于耳,全城夷为焦土。城中原有一条清澈的小河,河水被鲜血染成了红色,几个月后都是浑浊不清。

下午2时,一架挂日本旗的飞机反复掠过惠通桥;4时,又有三架侦察机飞机掠过。受惊的人群涌来挤去,吊桥被压得剧烈摇晃,竟有好几个人被晃下江里去。

上一页首页2/3尾页下一页

上一篇:4 会战曼德勒——喋血远征

下一篇:6 亡命野人山——喋血远征

相关文章

评论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