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故事网历史故事

叹息宋之问(3)

2010-08-06 来源:故事会 作者:佚名 查看评论

与宋之问同期的“初唐四杰”(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的诗文虽然没有摆脱齐梁以来追求绮丽的习气,但已初步显示出崭新的气象。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社会,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与四杰相比,宋之问既没有他们那样高远的抱负,又缺乏他们那样磨难的人生,更不具有后来李白在文章之外戏弄权贵如高力士时的猖狂,以及杜甫在文章之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怀,因此,即使他再有才华,也只是个遣词弄句的小文人而已。

叁人格上的缺陷使宋之问一生都把声名和虚荣看得特别重,容不得别人超越自己,尤其是在诗文方面。然而,不惜代价去追逐声名和虚荣的结果却使自己斯文扫地、身败名裂,这可能是宋之问如何也想像不到的。

谈到这里,就不得不提起宋之问的外甥刘希夷。

宋之问的这个外甥,和他年龄差不多大,二人在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双双高中进士,但走的却是两条迥异之路。刘希夷少有才华,善弹琵琶,落拓不羁。其诗以长篇歌行见长,文采恣肆,词旨悲苫,多依古调,与时不合,故怀才不遇,生前不为时人所重。但就是这个“不为时人所重”的老外甥,却写了一首漂亮长诗——《代悲白头翁》,让宋之问为之眼热。尤其是里面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联,更是让宋之问爱不释手。

按说读到了自己喜爱的诗篇也是一种享受,如果认为自己有差距的话,认真学习努力提高便是。可宋之问却不是这样,当他知道这首诗还没有公开、还没有流传出去的时候,就心生歹念,想窃为己有。于是,他厚着脸皮向自己的外甥讨要这一联用人他自己的诗中,并承诺给刘种种好处。刘希夷当时答应了,但后来觉得还是不妥,因而又反悔,一不留意泄漏了这个秘密,引起当时“文坛”的哂笑。宋之问大怒,认为自己丢了脸面,于是顿生杀机,“使奴以土囊压杀于别舍”。

“土囊压杀”是当时一种流行的杀人法,说起来比较恐怖,就是用装满黄沙的麻袋压住被害人的胸口,使其窒息身亡。《水浒》中,武松在牢中听犯人说,把人捆了,将布袋盛了黄沙压在身上,不多半夜,便会被活活压死,就是这种刑法。就这样,年仅30岁的刘希夷就因为自己的这两句诗冤死于亲舅手中。今天看起来,仍令人毛骨悚然。

后人谈起这桩命案时尚有争议,说这是唐人小说中所记的一段文艺轶事,未必可信,所以在清人编纂的《全唐诗》卷八十二中收录的《代悲白头翁》(一作《白头吟》)中,署名作者是刘希夷;而《全唐诗》卷五十一中亦收录了该诗,题目成了《有所思》,诗中唯“洛阳女儿”变为“幽闺女儿”,余皆同,署名作者却变成了宋之问。但我觉得,就宋之问的性格特征来看,他完全有可能做,出这样卑劣的事。风起于青萍之末,为了自己的升迁,宋之问可以丧失人格,甘愿做溜须拍马的小人,甚至不惜为了自己的升迁向国人皆日可杀的武三思告密,那么,为了一句好诗,为了能够文坛留名,杀人灭亲以窃取著作权,对宋之问来说还不是雕虫小技吗?

也许在那一夜,宋之问会睡得很不安稳,眼睛一闭,外甥的惨状便不时地在他的脑海里映现。洛水吹来的清风拍打着窗棂,发出的细微声响也会使他心惊肉跳、彻夜难眠。但我相信过不了几天,他就会泰然处之,然后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去迎合世俗。

小人一般来说都是十分精明的,但大多缺少远见,“因为他们在制造一个个具体恶果时,并没有想到最终组接起来将会酿成一个什么样的结局”(余秋雨语),这就是小人的悲剧,宋之问当然也不例外。让“天下丑其行”,为士林所不齿的宋之问自然也不得善终。因此,当唐睿宗继位后,一语“狯险盈恶,无悛悟之心”,便为宋之问定了性,随即流放钦州。连唐玄宗也很讨厌他,先天元年(712年)唐玄宗刚当上皇帝,便下诏赐他在流放地自裁。当赐死的诏书送达时,宋之问双腿打颤,汗流浃背。看到这里,我不禁再次想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想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同样是诗人,同样是生活在大唐,做人的差距咋就那么人呢?

于是,千百年来,这个长长的问号,就留进了唐诗,留在了隔代人的叹息声之中。

上一页首页3/3下一页

上一篇:民国政府里的日本间谍集团

下一篇:余娓娘

相关文章

评论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