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故事网历史故事

李叔同野史(2)

2013-09-07 来源:故事会 作者:精品故事网整理 查看评论

幼年的李叔同,在博览四书五经等正统经典的同时,对书法、金石、绘画、音乐等中国传统艺术分外衷情。十四五岁时,已经临摹完了汉魏六朝人的碑帖;17岁跟近代书法家唐静岩学习书法,唐见他“情意殷殷,坚不容辞”,又教他篆书和刻石。对于汉魏六朝文、唐诗宋词,他更是爱不释手,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代诗人画家王维,情有独衷。而且酷爱被正统士大夫视为“小道”、“侧艳”的曲子词。他曾拜天津名士赵幼梅为师,学写填词。他的词颇为雅致,重“藻饰”而不俗,气味醇而不薄。他的超人天赋和过人功力,深得赵的赏识,引为知音。年少的李叔同,凭其灵性和勤奋,很快掌握了中国书法、绘画、金石篆刻、词曲音乐的基本技巧和技能,而且烂熟于心,造诣甚高。正如时人所说:“李子怀文抱质,会心独往,……博学多艺,能诗能书,能绘事,能为六朝魏晋之文,能篆刻,”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在中国文化土壤中哺育培养出来的文人,多注重美感追求和艺术精神的高远。特别是受到老庄思想与禅的风韵的陶冶,都十分强调玄远、空灵的意境。同一意境,可以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诗有诗境;词有词境;画有画境。能够在某一领域独领风骚者,往往被人称为专家,或诗人,或词人,或画家;而能将诗文、绘画、词曲音乐诸意境融会一心,出神入化,融为一体者,人们往往称之为“才子”。而才子,常常是与风流连在一起的。风流不一定是才子,但才子必定风流。

青年时代的李叔同,考察一下他的生活态度、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完全可以说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风流才子,从他身上,我们依稀可以看到魏晋人的流风余韵。

1898年,李叔同由天津迁居上海,住在上海租界十邻里,不久加入当地名士许幻园等人组织的“城南文社”,并应许的邀请,住到城南草堂,与许“捉衿论诗,迄无虚夕”,留下大量的诗作。在这一时期,李叔同广交朋友,从诗人、画家、优伶、艺妓和名僧,应有尽有。如乌目山僧、任伯年、朱梦庐等着名诗人、画家、书法家,都是他的好朋友。

城南草堂期间,李叔同还和许幻园、蔡小香、张小楼、袁希谦等世家公子、骚人墨客,吟诗填词,结拜金兰,号称“天涯五友”。他在《赠许幻园》一诗中,强调“闭户着书自足”的内心感受。许幻园夫人宋梦仙《题天涯五友图》,其中一首“李也文名大似斗,等身着作脍人口,酒酬诗思涌如泉,直把杜陵呼小友”,把李叔同献身文化事业的精神和较高的审美情趣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自古文人喜好交往,从而形成了一种交往文化,如历史上有名的“竹林之游”、“兰亭轶事”等,都脍炙人口,妇孺皆知。那种“楼上看山,城头看月,舟中看霞,月下看美人”的情境和逸趣追求,那种空灵的玄理,隽妙的谈吐,旷达飘逸,谈言微中,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的性灵发露,都无时不在诱惑着后来的文人学士。李叔同这时参加的“城南文社”和“上海书画公会”,尽管在诗文和书画方面已表现出与传统的某种离异,带有清新可喜的近代气息,但是,这种交往的形式仍旧属于旧式士大夫文人圈子的交往,他们的心态、情感和生活方式依然是十分传统的。

李叔同正是这样,生活上他是“豪华俊逸,不可一世”,“翩翩裘马,徵逐名场”;而且在北里青楼寻求刺激,消磨光阴,与沪上名妓李苹香、朱慧百、谢秋云,歌郎金娃娃、坤伶杨翠喜等时相往来,浅斟低吟,诗酒共鸣,才子佳人,色艺双绝,尽情享受着世俗的欢乐。从李叔同写给名妓的诗和词中,我们可以看出李当时的心境。

如赠杨翠喜诗:

“残山剩水可怜宵,慢把琴樽慰寂寥。

顿老琵琶妥娘曲,红楼暮雨梦前朝。”

如忆翠喜词:《调寄菩萨蛮》:

“燕支山上花如雪,燕支山下人如月,

额发翠云铺,眉湾淡欲无。夕阳微雨后,

叶底秋痕瘦,生小怕言愁,言愁不耐羞。”

又如《戏赠蔡小香四绝》之一:

“眉间愁语烛边情,亲手掺掺一握盈。

艳福者般真煞人,佳人个个唤先生。

再如李叔同给李苹香修改的两首诗:

“绣丝竟与画图正,转讶天生画不成。

何奈背人春又去,停针无语悄含情。”

“潮落江村客棹稀,红桃吹满钓鱼矶。

不知青帝心何忍,任尔飘零到处飞。”

为了使这种男欢女爱能永恒持久,使爱之花不致过早凋谢,李叔同甚至提出幻想:

“愿将天下长生药,医尽人间短命花。”游戏人生,好一个天下风流情种!再看他的另一首《调寄金缕曲》词:

“泥他粉墨登场地,领略那英雄气宇,秋凉情味,雏凤声清几许,销尽填胸荡气,笑我亦布衣而已。奔走天涯无一事,问何声色将情寄?休怒骂,且游戏。”

上一页首页2/12尾页下一页

上一篇:虎头要塞,1945

下一篇:洪秀全的天国后宫

相关文章

评论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