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故事网历史故事

辛弃疾:脉脉此情谁诉(3)

2013-05-04 来源:故事会 作者:佚名 查看评论

宋孝宗此时正在为境内不断发生的农民起义事件而头痛,于是他亲笔批复了辛弃疾的这份报告,要他“行其所知,无惮豪强之吏”。且同年秋天,他还让辛弃疾接替了王佐的职务,担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

一个挑战就这样摆到了辛弃疾面前。那么,辛弃疾在任湖南安抚使期间所做的“弭盗”工作又如何呢?

镜头一:淳熙七年(1180)春,湖南永州、邵州、郴州三地发生饥荒。一般来说,就是朝廷开仓发点救济粮了事,但辛弃疾想得深远。他提出,现在溪流不通、水利运输很不方便,朝廷在赈济的时候,可以大量招募民工去兴修水利,用粮食作为报酬。报告递上去,很快就得到了批准。于是,辛弃疾下令湖南各州郡,要他们动用官仓的存粮,募集大批民工来兴修水利,浚筑陂塘。最后,朝廷只付出了10万石的储备粮,老百姓的饥荒缓解了,一批水利工程也在当年就投入了使用。

镜头二:湖南与两广相邻,是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民风剽悍,几次起义都发生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辛弃疾觉得,在这种地方,光采用强硬手段压服是不行的,必须在当地开办学校,让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灌输忠君爱国的儒家思想。为此,辛弃疾在郴州宜章和桂阳军临武设立了县学,专门教育峒民子弟。

镜头三:辛弃疾在《论盗贼札子》中曾公开向贪官污吏宣战:“自今贪浊之吏,臣当不畏强御,次第按奏,以俟明宪。”淳熙七年(1180),他辖区内的知桂阳军赵善珏上任没多久,被发现有贪占百姓租赋等行为。辛弃疾自是毫不客气地上奏弹劾,直至将他罢了官。

镜头四:当时,驻扎在湖南的官军训练差,装备弱,将校们驱赶士卒为自己干私活,长途跑买卖。倒是豪绅地主控制的“乡社”战斗力强,乡社里的乡丁,少则一两百人,多则三五百人,为豪强的利益抗衡官府,其性质类似茶商军,只是不流动。湖南的几任安抚使为此十分头疼,他们上书朝廷说,楚人历来强悍,能相安无事就不错了,朝廷只好默认。

辛弃疾一到湖南,就看出了问题所在,便着手整顿官军,严明军纪,强化训练。他治军有一套,令出必行,将校有怠慢者,杀一儆百,谁讲情都没用。他还每日披挂巡视军营,发现问题马上处理,官军的战斗力迅速提高,像一支队伍了。之后,他腾出手来整顿乡社,并不将其解散,而是限制乡丁的人数:每社不超过50名。他趁机邀请一帮地方豪强参观官军营地,亲自表演百步穿杨。豪强们一个个缩了脑袋,辛将军的大名,他们早已如雷贯耳,今日更是领教了他的威严与强硬,纷纷在乡社减员的协议书上画押签名。

由于这些“弭盗之术”的实施,湖南的治安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不过,辛弃疾一向以“将种”自命,他以为湖南之所以一再发生民变、暴动事件,跟当地武备空虚,地方军队缺少战斗力,不能进行有效的威慑和镇压也有关系。因此,湖南局面基本稳定下来之后,辛弃疾考虑仿照广东路的摧锋军、福建路的左翼军,另建一支“飞虎军”。于是,他上书奏请朝廷批准他在湖南创建一支精锐的地方军队,来维护地方的平安。

宋孝宗很爽快地下诏给他,令其“委以规画”。辛弃疾大刀阔斧干起来了,且给这支部队起了个响亮的名字:飞虎军。

秋日午后的阳光温暖而爽朗,空气中似有回忆悄然落地的声音。在城市中隐现浮沉的是历史,是回忆,是关于市井的变迁和成长

后人为纪念辛弃疾,将飞虎军军营所在地称为营盘街。营盘街东接蔡锷北路,西抵黄兴北路,自是长沙城繁华地带。我站在营盘街上,遥望历史深处,好似与英雄一道梦回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然而,让辛弃疾想不到的是,建军这件事情,既成为他一生中的得意之作,又由此惹出了一连串的风波,在他的仕途中埋下了致命的“暗礁”。开始时还进行得比较顺利,他跑遍了长沙城,最后看中了昔日马殷的营垒故基,他要效法马殷“上奉天子,下抚士民”,内靖乱军,外御强蕃,消灭湖南境内的割据势力。随后,辛弃疾轰轰烈烈地拉开了架式,到7月的时候,部队已经初具规模,有步军1000多人,骑兵160多人。

上一页首页3/6尾页下一页

上一篇:刘少奇跑龙套

下一篇:戚继光竹竿破倭刀

相关文章

评论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