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故事网历史故事

李嘉诚:我的创业史谁都学不了(13)

2013-01-23 来源:故事会 作者:佚名 查看评论

但是李嘉诚并不以为他有什么超人的智慧,他避而不谈他的谋略,而对汇丰的深厚情谊念念不忘:“没有汇丰银行的支持,不可能成功收购和记黄埔。”

汇丰信任李嘉诚的信用和能力,足以驾驭和黄这家巨型企业。因此不惜将这个英人长期控有的洋行交到李嘉诚手中。汇丰不仅摆脱了这个包袱,汇丰保留的大量和黄优先股,待李嘉诚“救活”后还会为汇丰带来大笔红利。

汇丰让售李嘉诚的和黄普通股价格只有市价的一半,并且同意李嘉诚暂付2096的现金。不过汇丰并没吃亏,当年每股1元,现在以7.1元一股出售,股款收齐,汇丰共获利5.4亿港元。沈弼在决定此事时,完全没有给其他人有角逐的机会——~锤定音。

这之后,李嘉诚、包玉刚继续成功地收购了英资大型企业,彻底扭转英资在香港占绝对优势的局面,盛誉铺天盖地。但是李嘉诚却头脑清醒地马上投入到下一步的工作中了。

当时不少人持这种观点:“李嘉诚是靠汇丰的宠爱而轻而易举购得和黄的,他未必就有本事能管理好如此庞大的老牌洋行。”

李嘉诚深感肩上担子之沉重。俗称:“新官上任三把火。”细究之,李嘉诚似乎一把火也没烧起来。他是个毫无表现欲的人,他总是让实绩来证实自己。

李嘉诚作为控股权最大的股东,完全可以行使自己所控的股权,为自己出任董事局主席效力。

他没有这样做,他的谦让使众董事与管理层对他更尊重。他出任董事局主席,是股东大会上由众股东推选产生的。董事局为他开支优渥的董事袍金,李嘉诚表示不受。他为和黄公差考察、待客应酬,都是自掏腰包,而不在和黄财务上报账。

李嘉诚很快地获得了众董事和管理层的好感及信任。在决策会议上,李嘉诚总是以商议建议的口气发言,但实际上,他的建议就是决策——众人都会自然而然地信服他,倾向他。

李嘉诚入主和黄实绩如何,数据最能说明问题。

李嘉诚入主前的1978年财政年度,和黄集团年综合纯利为2. 31亿港元;入主后的1979年升为3. 32亿港元:4年后的1983年,纯利润达11. 67亿港元,是入主时的5倍多;1989年,和黄经常性盈利为30.3亿港元,非经济性盈利则达30.5亿港元,光纯利就是10年前的10多倍。

盈利丰厚,股东与员工皆大欢喜,称李嘉诚“高人高手高招,超人超智超福”,“超人”的称号不胫而走。

李嘉诚的巨大成功,除了他的“超人之术,’外,还得助于他非凡的“用人之道”

不少人在承认李嘉诚“高人之术,超人之智”的同时,莫不羡慕他的幸运。

1981年,李嘉诚对这个问题发表看法:“在20岁前,事业上的成果百分之百靠双手勤劳换来:20-30岁之间,事业已有些小基础,那10年的成功,10%靠运气好,90%仍是由勤力得来;之后,机会的比例也渐渐提高;到现在,运气已差不多要占3-4成了。”

从李嘉诚成功的过程看,他有眼光判别机会,然后持之以恒,而他看到机会就是一般人认为的“幸运”。许多人只有平淡的一生,可能就是不能判别机会,或看到机会而畏缩不前,或当机会来临时缺少了“第一桶金”。也有人在机会来临时,因为斤斤计较目前少许得失,把好事变成坏事,坐失良机。

李嘉诚由一个微贱的打工仔,成为香港首富;长江由一家破1日不堪的山寨厂,成为庞大的跨国集团公司。他的巨大成功,除了前文谈及的“超人之术”外,还得助于他的“用人之道”。

上海人盛颂声、潮州人周千和,从20世纪50年代初就跟随李嘉诚。盛颂声负责生产,周千和主理财务,他们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辅助李嘉诚创业,是长江劳苦功高的元勋。

上一页首页13/16尾页下一页

上一篇:李连杰,以女儿的名义胆小

下一篇:王永庆:请不要叫我经营之神

相关文章

评论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