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故事网故事书库

第九章 对决林彪(3)

2014-02-22 来源:故事会 作者:佚名 查看评论

而此时的国民党军,立刻就暴露出兵力不足的问题,因林彪部队在四平一战后一直被国民党军紧逼而缓不过气,节节败退,使得国民党军占领了大量土地,然而每占领一地,皆要分兵据守,占领的地盘越多,兵力越分散,因此兵力不足的现象格外严重。而当时国民党军的所有部队中,又尤以新1军在这个问题上显得最为突出!

东北停战4个月后,10月初,战事重起。12月中旬,杜聿明制定了一个“先南后北”的计划,把北满原有的国民党军几乎全部调往南满,只留下新1军的2个师镇守(30师也被调到南满)。划分给新1军的防区,东起老爷岭,西迄农安,北至松花江南岸,南达公主岭,东西长达500公里,南北也有300公里,想要有连贯的防线决无可能,只能分散成营团行据点防守,被民主联军围点打援已是不可避免。此时的新l军承担着10倍于其它主力部队的压力,部队高度分散,而且因为要承担守地盘的任务,进退不能自如,严重限制了部队的机动性。即便是神仙来了,也挽救不了当时的窘境。孙立人此时已看出新1军的处境极为不利,多次向长官部进言:“应将兵力集中于几个咽喉地带,以歼灭解放军有生力量为最重要任务,不要太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但均未蒙采纳。蒋介石的军事思想,一定要占据点、线,而忽视面,因此地盘比什么都重要,想要收缩防线,主动放弃一些城镇是决不允许的,而杜聿明完全秉承这一军事思想,自然也不会同意孙立人的建议。

此时松花江北岸的东北民主联军力量已经很强悍,三个野战纵队:1纵、2纵和6纵,每个纵队下辖三个师,每个师约1万到1万2千人,三个纵队共计十多万人。而且尚有7个独立师,共6万人。此外还有数个炮兵团,总兵力加起来将近20万人,用手中仅有的2个师的兵力对抗近20万民主联军,还要守地盘,新1军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1月初,林彪一下江南,用一个师(约1万人)在其塔木包围了新1军的一个营(700余人),同时命令其余部队占据了其塔木周围所有的据点(八家子、吴家岗子、张麻子沟、蜜蜂营、王家粉坊等),新1军想要避开围点打援,直接赶赴其塔木救援已不可能。更糟糕的是,新1军的通话被民主联军截听到,使得民主联军完全掌握了救援部队的行军时间和路线,民主联军事先设置好伏兵和打援部队,在张麻子沟和焦家岭分别歼灭了新1军的援兵,最后再攻克其塔木,后孙立人果断派兵出击,杜聿明也抽调了南满的一部分部队回援,收复了其塔木、五台等失地,将解放军逼回松花江以北。

在整个一下江南战斗中,林彪趁着新1军高度分散之际,吃掉了新1军近2个团3000余人。噩耗传来,孙立人气得大骂杜聿明指挥无能,将他的兵力到处分散,且据点与据点之间相距甚远,还未救援即被解放军歼灭。

一下江南战斗结束后,新1军立刻召开了军事会议,针对解放军的围点打援的战术作了作战检讨,研究了对策,孙立人和新1军的官兵们在会议上提出了两点主张。一、向东北“剿总”提出不再以营、团为单位防守据点,因为以当时东野的攻坚力量,营团单位明显是白白牺牲。改以连、排为单位防守原来要用营、团防守的据点,只警戒不死守,小部队目标小,又没有重装备,撤起来很容易,有很强的机动性。但是这个建议上报给东北“剿总”后,立刻被杜聿明否决。无奈之下,新1军退而求其次,采用了另一种办法:在开战后如果军情紧急,需要临机处置的话,放弃所有营、团防守的据点,收缩兵力保持师的据点来防守。这个办法虽然不如第一个理想,因为解放军的行军速度是惊人的,等发觉情况时再想撤往往已经晚了,但总比死板地等着解放军来攻要好一些。二、在援兵的指挥上,强调利用夜间行动和利用小路行动,宁愿少带一些重装备和弹药,以出敌意表为第一,同时加强搜索。这些对策在以后同解放军的战斗中收到了一些成效。

上一页首页3/6尾页下一页

上一篇:第八章 芒友大会师

下一篇:第十章 从将军到囚徒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