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故事网故事书库

第一章 从书生到军人(2)

2014-02-22 来源:故事会 作者:佚名 查看评论

这时站在一旁的一个德国大孩子,突然气冲冲走过来,给了孙立人两个耳光。孙立人没有流泪,眼中只有复仇的火花。

而对这一侮辱,孙立人苦思了一夜,后来他明白,中国是殖民地,外国侵略者在中国总是以主人自居,欺压中国人民。

这两个耳光,不仅是个人的耻辱,更是国家、民族的耻辱。

在孙立人幼小的心灵中,希望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能保护人民的政府。他忽然动了从军习武的愿望,决心去学习军事,做一个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自由的战士。

二、孙立人在清华学堂完全接受纯美式教育,使他的眼界更高、更开阔。尤其是经历过五四运动,使他更加成熟

求学时代的孙立人,奠定了自己的世界观和行为准则,决定了他今后的人生走向。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1月,孙中山由沪至宁,举行了大总统受任典礼,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2月,清王朝被迫宣布清帝退位。

在胜利的欢呼声中,1912年,孙立人全家从青岛迁到古都北平。其兄孙同人进入北大念书,孙立人一时无合适学校可进,就在家里念私塾,学习国文、英文、算学等。不久,清华学堂招生,孙立人听说清华学堂好,就准备报考。

1914年,孙立人、孙衡人回安徽安庆参加清华学堂的入学考试,与千余名学生共同竞争五个名额,孙立人一举夺魁,考取正取第一名,孙衡人考取备取第一名。

孙熙泽亲送孙立人到北京,去见清华学校周贻春校长。

孙熙泽对周校长说:“请把我这个孩子就当你的孩子,有什么事情就打,打死了我都不心疼。”

周校长说:“你放心,我绝不会对他们客气。”

清华学堂所在地位于北平西北郊,离北平约20里,附近有颐和园和圆明园,学堂于康熙年间建园,叫熙春园,咸丰年间改名为清华园。

1909年8月,清政府将它拨给游美学务处作为肄业馆。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和肄业馆迁入清华园,改名为清华学堂,清华园占地约450亩。

孙立人一入清华,顿感清华别有洞天,仿佛进了另一个世界,一切都新鲜,都令人好奇,最突出的感受是清华园弥漫着异国情调一清华园的建筑从外形到内部都极力欧美化,讲究阔气,由美国人设计,建筑材料花重金从美国购买,地板、坐椅、玻璃、书架、运动器械全使用美国货。

清华学堂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留美预备生,更远大的目标是造就领袖人才。根据这个方针,在学制、课程、教材、教学法、体育、兵操、课外活动等方面,全部照搬美国学校那一套,英语取代了汉语作为主要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上是美式自由教育。学校课程分西学部课程与国学部课程。西学部课程在中等科主要为英语训练,高等科主要学习美国大学的基础课,课程中渗透着美国的影响。与之相比,国学课程则光景惨淡,课目仅中国地理、博物、国文三四门。

学校还规定,学生国学课不及格,西学课及格可以毕业;反之,则不能毕业。学校的行政会议、布告、出版的级刊、年刊,校长训话,中外名人讲演,学生演讲会、辩论会、戏剧、歌舞演出大半也用英文。连早期的校歌也是美国女教师编写的英文歌词。

学校还大力提倡学生组织各种社团,以习惯资产阶级政治生活。当时最普遍的组织是级会,级会活动无所不包,演讲、开运动会、出级刊。级会多模拟议会政治那一套,搞三权分立,相互牵制。

清华的美国式的民主气氛给孙立人的思想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在不知不觉中,孙立人的思想观念已发生质变,孙立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知识分子,而是摒弃了旧有封建思想模式,具备了资产阶级新思想的新人。他不仅具有民族主义思想,而且还具有民主主义思想。他的眼界更高、更开阔。

孙立人在校时,正是周贻春任校长(1913-1918)。周贻春是清华最有作为、最热心办教育的一任校长。他严格管理学生,为妥善安排学生的食、宿、游、息等课外活动,成立斋务处,任命陈筱田为斋务长,对学生实行管理和奖惩。

上一页首页2/11尾页下一页

上一篇:返回列表

下一篇:第二章 生死战上海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