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故事网故事书库

第一章 从书生到军人

2014-02-22 来源:故事会 作者:佚名 查看评论
摘要:一、在青岛的德文学校,年少的孙立人勇敢地替一个被德国孩子围住的中国孩子解围,而招来两记耳光。此时,他暗下决心要从军习武、保卫国家2012年5月4日,抗日名将

一、在青岛的德文学校,年少的孙立人勇敢地替一个被德国孩子围住的中国孩子解围,而招来两记耳光。此时,他暗下决心要从军习武、保卫国家

2012年5月4日,抗日名将孙立人铜像在安徽省庐江县金牛镇孙立人故居落成。孙立人次子孙天平、侄子孙至大,以及部分台胞台商参加了铜像揭幕仪式。

铜像坐落在金牛镇孙立人故居院内,高1.5米,基座1.3米,铜像采用抗战胜利时孙立人将军应邀考察欧洲时的军便装生活照为蓝本,展现了孙立人将军自信果敢、神态自若、潇洒从容的儒将风范。

孙立人为什么如此值得人们纪念?

孙立人确实是个充满传奇的人物。一个原本在大学攻读土木系专业的人,后来从事军事,率领一支非正规部队的税警总团,打得日本鬼子哭爹叫娘,被誉为“东方的隆美尔”(隆美尔系德国元帅)。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编着的《中国名人传》中,赫然写着一个人的名字:孙立人。

《中国名人传》这样记载:“孙立人出生于安徽省舒城,在接受传统和现代课程的完全训练后,他进入了清华大学。他留学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回国后,加入国民革命军当陆军下士。”

孙立人(1900-1990),字抚民,号仲能,祖籍安徽省舒城县,1900年10月17日出生于安徽省庐江县金牛镇山南村。

舒城位于合肥西南,汉代曾置龙舒县,清代属庐州府,为宛北重镇,是三国名将周瑜的故乡。清代李鸿章合肥系的骨干多出于此地。孙立人一家是舒城望族,祖孙炳炎,经商成巨富,生三子。父孙熙泽,光绪年间举人,官外务部主事,山东登州知府,山东全省审判厅厅长。伯父孙泫泽,光绪年间进士,广西贺县知县,台湾沪尾海关监督。叔父孙春泽,经营贸易。

孙立人自幼体弱多病,其母因为对其忧心操劳,于1903年病逝。孙熙泽又续娶方氏的堂妹为妻。

孙立人5岁才学会走路,后母对他非常好。孙立人从小就表现得温驯安静,后母把他当女儿养,给他梳小辫子,穿裙子,还经常擦胭脂,5岁到13岁一直是这样。将男孩子打扮成女儿养,是中国许多省份的习俗,怕病多的男孩子养不大,就这样子做。幸好孙将军后来离家读书,要不然搞不好就成为娘娘腔,而非纯爷们。

孙立人的童年质朴而充满稚趣。孙父熙泽注重正统文化教育,1905年,在孙立人幼年时,即聘师上门,让孙立人在家里念私塾。

开学那天,孙熙泽亲捧一方戒尺,很尊敬地送给宋执中先生,意思就是说:我把孩子交给先生,请先生严加管教。那种严肃的场面令孙立人及其弟孙衡人面面相觑,捏一把冷汗。

宋执中老先生对兄弟二人要求极为严格,弟弟衡人因背不出先生留的功课,被先生一戒尺打在头上,血溅到墙上的地图上,煞是怕人,但父亲却连呼“打得好”。

直到后来,身居台湾的孙立人还一直珍藏着那副地图。

孙熙泽对孙立人管得很严,一天到晚,他很少有自由活动时间,白天念书:只准晚上出来和家人见见面,连晚上睡觉也在书房里,主要读四书五经。

在近于严酷的教育下,孙立人很有长进,基础很扎实,兴趣也浓厚,使他身上更多地带有知识分子的味道。

孙立人在少年时代便显现出自己的发展方向。1905年孙立人从父居于青岛。

青岛原是一个渔村,经宋、元、明的发展,清初形成商业集镇,乾隆年间设胶州税关,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三面环海,一面临陆,逶迤的群山,绿树葱茏,无数的红瓦楼房,错落有致地镶嵌在青山翠绿之中,是避暑胜地。然而这美丽的地方,却成了德国人的势力范围。

1907年孙立人进入当地的德文学校,这是一所高等小学。

1909年一个春天的下午,孙立人和一个小朋友在海边玩耍,忽然看见有几个德国孩子围着一个中国孩子嘲笑辱骂。孙立人生性爱打抱不平,不畏强暴。他挺身斥责德国孩子不该欺人太甚,那些德国孩子见孙立人理直气壮,相顾失色。

上一页1/11尾页下一页

上一篇:返回列表

下一篇:第二章 生死战上海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