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故事网故事书库

第一章 喋血金门(4)

2013-03-06 来源:故事会 作者:佚名 查看评论

胡琏毕恭毕敬地说:“校长对我恩重如山,我胡琏肝脑涂地在所不辞,只是……如果没有明确的指示,我贸然调防,恐怕日后不好向各方面交代。”

罗卓英心里又气又急:都说胡琏鬼精,名不虚传,见风使舵哪一边都不得罪。他苦笑一声,从口袋掏出一封信来,递给胡琏说:“伯玉,你考虑得真是周到啊!校长也想到了这些,你看看吧,这是校长的手谕。”

胡琏接过信笺一看,熟悉的笔体映入他的眼帘。蒋介石在“手谕”中命令胡琏速率12兵团移防金门,接替李良荣的22兵团的防务,12兵团划归东南行政长官公署管辖。

蒋介石的几行字,就把12兵团从薛岳手中划到了陈诚手中。

胡琏捧着蒋介石的“手谕”连看了两遍,脸上几天来的忧愁一扫而去,蒋介石的器重使他感到激动,他决心为蒋介石效犬马之劳了。

12兵团共有3个军,分别是第18军、第19军和第67军。陈诚管辖12兵团后,将第67军移防舟山群岛,将第18军移防金门及周围小岛,第19军旋即被送上金门岛参加战斗,成为国民党军扭转金门战局的最重要筹码。

原本处于劣势的金门国民党守军,陡然间强大起来了。

三辆“抛锚”的坦克竟挡住了解放军——国民党军认为金门之战的胜利有“冥冥天意”

10月24日中午,叶飞接到萧锋电报,计划当晚向金门发动进攻。叶飞立即召开作战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兵团作战处长、情报处长等有关人员。叶飞询问胡琏兵团是否已到金门,参谋人员回答:“正在海上徘徊,尚未到达金门。”

正在这时,机要人员送来一份截获的电报,是23日胡琏的19军在海上向蒋介石发出的,内容是请求撤回台湾。叶飞分析这份电报说:“从这份电报看,胡琏兵团的行动有两个可能,一是增援金门,一是撤回台湾。可能是蒋介石命令胡琏增援金门,而胡琏不愿意,所以打电报给蒋介石要求撤回台湾,因而在海上徘徊。”

作为身经百战的指挥员,叶飞深知抓住战机的重要。他侧身对身边的作战处长说:“攻打金门的时间已经推迟了几天,现在是最后一个战机,应趁胡琏兵团尚未到达金门之时,攻取金门。”于是叶飞批准了第28军开始攻击金门的战斗。

多年后,叶飞才知道,其实胡琏兵团一离开潮汕,蒋介石就命令他增援金门。他根本不像10兵团情报部门说的那样“在海上徘徊”,只是胡琏把他的作战意图藏得很深,骗过了解放军。譬如,胡琏第12兵团并未向厦门增援一兵一卒,可他却请汤恩伯派一支部队以12兵团的名义上街,既“鼓舞民心”,又蒙蔽解放军。解放军攻克厦门后,并未发现12兵团官兵,遂认为胡琏好虚张声势。10月24日,胡琏兵团已在金门海面停留了一天一夜,等风浪平息就登陆,这时胡琏却狡猾地向蒋介石发电报,请求撤回台湾。胡琏此电完全是为了迷惑解放军,使其认为金门兵力无变化,是攻打金门拘好时机。

事后证明,金门作战早打三天或者晚打三天,都不会是如此惨痛的结局。早打,胡琏兵团未到;晚打,胡琏兵团到了,敌变我变。而解放军偏偏选的是敌人最强的时候:李良荣未走,胡琏已到。结果,我军在北岛登陆,胡琏在南岛下船。在最关键的时刻,胡琏兵团的生力军源源不断地涌入战场。我军越打越少,敌人越打越多。国民党战史承认:“25日夜间,共军获得休整及增援,战力又告恢复。若非12兵团增援,金门原有守军,势难达成其任务。”

而10月13日,解放军28军在攻占金门北面的大、小嶝岛时,就已发现被歼的国民党军队中有刚从汕头调来的第18军主力师第11师的俘虏,其中包括第31团团长。

经审问,得知胡琏兵团第18军的两个师已全部抵达金门。这一重要敌情本该引起高度重视,可是部分指挥员已经主观上认定只要我军一登陆,敌人就会逃跑,对于这一不合乎主观意向的客观情况未予以重视,甚至怀疑俘虏供词不可靠。一连串的失误导致了最后的失利。

三十多年后,指挥此次战斗的第28军副军长萧锋对此检讨说:“这次失利是我骄傲轻敌的结果,也是我有私心杂念的结果。对于战前的一些准备情况,我是有不同看法的,如果我能在发起攻击之前,跟粟司令通一次电话,情况就会完全不同了,但我没有这样做。”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胡琏与萧锋是老对手了,当年在上蔡阻击战中,胡琏吃了亏,因此才有了“排炮不动,必是十纵”的说法。萧锋就是打阻击战的,认为胡琏当年也不过如此,现在的战斗力也强不到哪儿去,因此对胡琏没有足够的重视。

早在攻打金门之前,有关俘虏的供词己反映到第三野战军主管军事的粟裕副司令员那里。粟裕感到情况可能有变,立即特别指示第10兵团第28军:

(1)以原敌25军108师1.2万人计算,只要敌军增加一个团也不打;

(2)没有一次载运6个团的船只不打:

(3)要求苏北或山东沿海挑选6000名久经考验的船工,船工不到不打。

可惜,粟裕这些指示,一条都没有落实。

上一页首页4/8尾页下一页

上一篇:返回列表

下一篇:第二章 “狡狐”胡琏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