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故事网传奇故事

听,那声集结号(2)

2012-08-09 来源:故事会 作者:佚名 查看评论

一位中年人发现电影里的团长似乎说的就是自己的父亲,他的父亲名叫何有海,正是常孟兰终其一生都在苦苦寻找的连长。他一直生活在辽宁。那个听集结号撤退的命令,的确是何有海下达的。老人家并不避讳谈及往事。当年他下达命令:“你在这掩护我们。掩护部队撤退。没有命令你不能撤退,你不能走。通讯员传过来集结号,你们才能撤退。时间不定。什么时候告诉你,你什么时候撤退。”

“我给他留的人并不多,也就是六七个人。没多少人,那时一共才几个人。武器也少,就是几条****。一个班就两三条****,也没别的。要子弹没子弹,要枪没枪,要人也没多少。给他一个小炮就够意思了。”

老人还承认:确实没吹集结号。“吹号怕暴lou目标。一吹号,国民党军队也会听到。那就等于告诉他们我们在什么地方,那可不行啊!”

原来,常孟兰苦苦等待的那声集结号真的没有吹响。

对于是否吹号,杨金远的猜测竟然和历史吻合。并非作家能掐会算,而是他的确亲身经历过类似集结号的军事行动。正是这次刻骨铭心的行动,让作家杨金远真正体会到战争的含义。当时,杨金远是东海舰队的一名机枪手,这天,部队突然接到命令上船出发。电话不能打,信不能寄,任何人都不能接触。军舰马上就离开码头了,离开码头之后去干什么都不知道。部队跟地方不一样,士兵要高度服从命令,而且需要你牺牲的时候,你就得牺牲,不考虑任何代价的。“所以,对于常孟兰来说,他们是为了全局,为整体胜利付出的代价,但作为牺牲的人,他们是委屈的,起码该给他们个说法的。不能以答应了吹号却不吹号,来解读他们几个人的牺牲,我觉得对生命还是要尊重。”作家杨金远是这样解读《集结号》的。

不考虑任何代价,只要能实现目的,这就是残酷的战争。那么,在集结号的那场战斗中,连长何有海难道真的早就想好要舍弃常孟兰这些阻击战士吗?当然不是。主要是因为当时形势太严峻了。何有海所在的部队面对的是国民党最精锐的傅作义部队。想摆拖傅作义的纠缠,可以说是难上加难。大部队始终受到威胁,连长何有海无奈之下,只能撇下常孟兰,快速转移。时至今日,何有海提起常孟兰还是记忆犹新。“他是个好兵,平时好,听话,打仗勇敢。那不是好兵吗?我俩关系特别好,像亲兄弟一样。”

一起同生共死的人。感情当然差不了。不过,集结号那一战过后,两个人从此就再也没有见过面。何有海继续带兵打仗,或许来不及回想这段让他内疚的经历。可对于常孟兰来说,这段往事却让他久久不能释怀。常孟兰其实是憋着一口气,他要告诉何有海,弟兄们的任务完成了,咱们整整守住阵地五个小时,大部队活下来了。常孟兰跟家里孩子说过,丢了英雄的荣誉没什么,当年跟我打阻击的弟兄们连命都丢了,我这点荣誉不算啥。丢了英雄的待遇,我也认了。可是,你不能说我常孟兰是一个逃兵。

其实,常孟兰身上还有着更传奇的经历呢。这个军中传奇,甚至远远超出了《集结号》这部电影所展现的。

常孟兰在寻找组织的过程中,曾经听人说起他当年的部队现在可能到东北了,于是老人直奔东北,最后找到了驻扎在辽宁本溪的一支部队。为了证明自己,老人跟部队说起了当年自己参加的淮海战役。他告诉部队领导:“当年我们排集体立了功。我是二排的排长,我记得挺准。给我发的(照片)我记得,一个是‘云盘山下显英雄’,一个是‘爱民模范’。”

当时有一个小兵说:“我见过这张照片。离这里60里地有一个炮兵团的团长。我给他当过警卫员,他爱收集过去战争年代的小照片。”常孟兰赶紧找到了那位团长,这可是这个老兵证明自己最好的证据啊。两人见面后,团长说:“您别急,这个照片的确在我这儿,但您得能说出来这照片有什么来历。”常孟兰说:“不用问,当初我的脖子上还扎着一个毛巾,我都不用看你的照片,当时我穿一身国民党军服,脖子上还扎了一个白毛巾。那个扎白毛巾的就是我。”

这就是那张老照片,当时登在《晋察冀日报》上,左边这位系着白毛巾的,就是战斗英雄常孟兰。照片的名字叫《云盘山下显英雄》,现在听来没什么特别。可在当年,这绝对是个了不起的奇迹。当时,国民党部队为了守住阵地,调用飞机轰炸解放军。部队损失惨重,就在敌人飞机俯冲轰炸的时候,常孟兰跳出战壕,冲天就是一梭子。几秒钟后,飞机冒起了滚滚黑烟,竟然被击落了。被常孟兰击落的这架飞机,现在就在北京的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里。这是解放军击落的第一架国民党军队的战斗机。只可惜,这一切得到证明的时候,常孟兰已经71岁了。但是老爷子自己最大的心愿并不是证明当年的荣誉,而是找到老连长何有海,告诉他,咱们的任务完成了。但是就算是找到了老连长,老连长对于他们的处境也无能为力:“得不到啊,他们不但得不到勋章,啥也得不到。说这话都掉泪啊。想到失去的战友,难过啊。这事在部队讲起来,并不少。”

常孟兰如今已经病逝。何有海目前生活在鞍山的一处干休所。

那声集结号是否真的吹响过,似乎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两个同生共死的战友、兄弟,依然互相牵挂、惦记……

这是不朽的荣誉和回忆……

故事到这就算讲完了,这是发生在淮海战役时的故事。毛主席曾经评价,淮海战役是一锅夹生饭。夹生是夹生,也要把它吃下去。为了打赢淮海战役,我们的两大野战军一共伤亡了13万人,可是被追认为烈士,有名可查的只有两万多人。也就是说,在这段历史背后,像常孟兰这种无名英雄还有很多。他们没有墓碑,没有鲜花,但他们却留下了一个庄严神圣的名字,烈士。对他们,我们不一定时时想起,但绝不能彻底忘记……

上一页首页2/2下一页

上一篇:新娘的嫁妆是棺材

下一篇:与日本特务的合影

相关文章

评论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