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故事网传奇故事

押往京师的贡米(2)

2013-07-25 来源:故事会 作者:佚名 查看评论

瞬时,土司衙门闹翻了天。三堂班、亲兵班、承审班的兵丁家将,库房、书房、账房、茶房、差房、厨房的幕僚和差役,打起灯笼火把到处搜索,一直闹到天亮,但却连个“刺客”的影子都没有看见。

没有抓到刺客,朝贡使者却是要按时启程的。佛爷择定的良辰吉日不得有误。临行前,正印土司多思潭对护印多思屯千叮嘱万叮咛:“你还没有上路,那本《毫木西栽培要略》就被贼人惦记上了。昨晚贼人没有拿到书,肯定是不会甘心的。眼下年景不好,到处强人出没,匪盗猖獗,听说有贼人到兵部大堂把皇上的密旨都偷了出来;陕西澄城的王二还带领一伙饥民冲入县城,杀死了知县……你这一路上千万要小心!如果在途中遇到水陆强人拦劫,尽量用好话周旋,多给他们些银子,商量‘借路’。实在是翻了脸,就要带领亲兵和马锅头杀退贼人,必要时还得借助大明官府的力量。总之,拼死也要保住‘毫木西’和《毫木西栽培要略》不丢失……”

说到这里,多思潭长长叹了一口气,然后继续道:“老百姓吃不饱肚子,天下就不会太平。汉人有一句话说得好,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下动荡,我们南疆也就不会安宁啊!如果我们的‘毫木西’能在江南栽培成功,百姓有了饭吃,朝廷没有了内忧,外患也就不足为惧了。所以,你这次进京师朝贡干系特别重大,你……”

多思屯面对土司的叮嘱,连连点头:“我一定会将‘毫木西’和《毫木西栽培要略》平安送抵京师的。”

护印多思屯是正印土司多思潭的胞弟,协助正印土司处理事务,类似于亲王。虽无实权,但他自幼离开土司衙门从师学艺,过着贫苦的生活,养成了厚道的品性,又兼有一身本领,所以,在下人和百姓中很有威望,办事也十分稳重。其实,就算多思潭不交代,多思屯又何尝不知道那些“毫木西”和《毫木西栽培要略》的重要。而《毫木西栽培要略》的编撰,更是渗透了多思屯的心血:

天启三年,熹宗皇帝把“毫木西”指定为贡米后,便责成户部在太湖畔引种。可是户部在太湖畔种植的“毫木西”,要么就不长谷粒,要么长出来的谷粒瘦小,没有香味,根本就不能叫做“毫木西”。于是,熹宗皇帝诏令遮放宣抚司在异地试种“毫木西”,务必成功。多思潭饱读诗书,通今博古,知道一百八十多年前那段“三征麓川”的历史,更知道土司家的权力来自于那个遥远的北方朝廷,要想权力永固,就必须得到这个朝廷的信任和支持。因此,他将异地试种“毫木西”的重任交付给了弟弟多思屯。多思屯带着一批种植水稻的高人,风餐露宿,含辛茹苦,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将“毫木西”异地栽培成功,并编成了《毫木西栽培要略》。这次,为防备在往京师的路上出现意外,确保此书能送抵朝廷,多思屯将《毫木西栽培要略》密写在了一幅《勐巴娜西春景图》上……

正午时分,朝贡使者启程的良辰吉日到了!

土司衙门里立时响起了击鼓声、鸣磬声和鸣炮声,衙门外的草坪上,人们的狂欢达到了高潮。

在二十一声炮响之后,平时紧紧关闭着的遮放宣抚司衙门的正门“隆隆”地打开了,在一面大书着“贡”字的杏黄旗的引导下,驮着“毫木西”稻谷的骡马从正门鱼贯而出。头骡的额头上戴着铜制的“八卦辟邪镜”,其余骡马的脖子上挂着铜铃,走一路铜铃摇响一路,叮叮当当,悠悠扬扬。

十位骑着高头大马的亲兵在前面开路,护印多思屯带着两名属官居中,十位同样骑着高头大马的马锅头在后面护卫。这些亲兵和马锅头都是在“蜀身毒道”上闯荡多年、艺高人胆大的,显得雄壮而威武。这浩荡而威武的马帮队伍引得路边的买卖人驻足围观,一群光屁股的孩子羡慕地尾追在后面,追出了好几里地。

马帮队伍出了土司衙门,便沿着官道向京师方向逶迤前行。一路只见村子连着村子,竹楼挨着竹楼,寨子中的晒场上晒满了谷子,摇曳的凤尾竹丛鸡鸣犬吠,竹楼前后熟透的香蕉、芒果,透逸出阵阵诱人的清香……这些,无不显示出这方土地的富庶,也是这方土地上的人家安居乐业的旗帜。

出了芒市不远,路旁的房舍就渐渐稀落下来,庄稼地里也是一片残败凋零。路边不时会有三三两两的逃荒者走过,在那些本就凋零的背景里又增添了无尽萧杀的氛围。

越往前走,山越深,林越密,道路也越来越坎坷,马帮的行走速度自然慢了下来。

而出现在官道上的逃荒的人流却越发多了,很多甚至是拖家带眷的。看着这些,多思屯的心情不免沉重起来。

“这里已出了土司地界,山深林密,大家千万要小心,防备强人骚乱,不得让‘毫木西’有任何损失。”多思屯骑着马前后疾驰,对众亲兵和马锅头一一嘱咐。

亲兵和马锅头们刀在手箭在弦,一个个点头答“是”。

二 调虎离山

多思屯带着朝贡的马帮,一路小心翼翼紧赶慢行,这天傍晚鸟雀归林时,终于抵达了横江之滨的津渡镇。津渡是一处热闹的水陆转运码头。贡米将在这里装船,由水路经江阳到应天府,然后由应天府再走陆路转直隶进京师。

赶了一天路,人马都乏了。多思屯在“四通”客栈前刚下马,正要进客栈安排食宿,忽见一个戴着竹笠的满脸络腮胡子的大汉,站在对街的茶坊前朝着这边张望。他猛然觉得那个大汉有些面熟,正待上前看清大汉的面目,那大汉仿佛故意躲着他似的,拉一拉头上的竹笠,转过脸走开了。多思屯好生奇怪:你躲我整哪样?于是,他紧走几步赶了过去。

走在前面的大汉,虽然背对着多思屯,却像背后长了眼睛似的,多思屯的步子快他也快,多思屯的步子慢他也慢。两人前后相跟着来到了镇头的一个三岔路口,那大汉微微偏头望了一眼,然后就拐进了蕉林中的一条小径,不一会就没有了踪影。

多思屯正要追进蕉林,忽然转念一想:你跟人家整哪样?也许人家就是住在这蕉林里,是家里有事急着回去哩!想想自己也觉得好笑,于是停住脚步,转身返回了客栈。吃过晚饭,多思屯吩咐大家:“烫过脚,不值夜的赶紧睡觉,第二天还要赶早装船。”一夜无话。

上一页首页2/12尾页下一页

上一篇:五爷,女人

下一篇:小城里的小和尚

相关文章

评论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