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故事网传奇故事

清朝奇冤:杨乃武与小白菜(7)

2011-04-21 来源:故事会 作者:佚名 查看评论

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如果不是杨淑英两次“京控”,如果不是《申报》一再加以揭露,就不会引起清廷的注意,也就不可能出现以后的平反。只能是人头落地,冤沉海底。不过,引起清廷的注意是一回事,清廷管不管又是一回事。在一般情况下,这么一桩小事,清廷就是知道了也不会管;即或过问一下,也不会一管到底。清廷为什么如此重视这一冤案,这个问题实在引人深思。

在君主专制时代,“朝廷”不见得就是一个统治集团,或是一群人;能够代表“朝廷”的往往是一个人,一个大独裁者。在毕、杨冤案发生的时候,这个大独裁者就是慈禧太后。当时的光绪帝只不过是个傀儡,垂帘听政的慈禧才是真正的一把手,国家大事都要由她拍板定案。如果换上一个比较开明的皇帝,在心情比较好的时候,也许还会关心一下民瘼,过问一下处理得太不像话的冤案;但就慈禧而言,她就绝对不会这样做。她的眼光、气魄虽然远不及武则天,但是阴险狠毒绝不在武则天之下。通过辛酉政变抓到了大权之后,她做了不少的荒唐事,不仅害苦了老百姓,也危及清王朝的江山社稷。她只顾自己作威作福,为所欲为,连江山都不顾了,哪里还会管老百姓的死活!更糟糕的是她特别鄙视汉人,仇视汉人,在国家风雨飘摇之时,甚至公开喊出“宁赠外人(把江山送给外国人),不予家奴(称汉人为家奴)”这样恶毒的口号,决心与几亿汉人为敌。想她来关心一个汉人弱女子毕秀姑的冤案,那是与虎谋皮,痴人说梦。

慈禧为什么会关心这件冤案,自有其不可告人的特殊原因。

主要的原因是她想杀鸡吓猴子,打击一下江南的地方势力。在过去,兵权总是掌握在满人手里。清廷镇压太平天国主要是依靠汉人武装——湘军。太平天国失败以后,江南各地(包括江、浙、皖、赣等省)成了湘军的势力范围。虽然曾国藩早就自请解除兵权,但是江南各地的实权已入汉人手中,地方督、抚驻军将领都以湖南人居多(浙江巡抚杨昌就是湖南人)。慈禧视为心腹之患,时时想找机会加以铲除。慈禧过问这个冤案,真正的目的是拈过拿错,铲除已由汉人当权的江南地方势力,为老百姓平反冤案不过是个漂亮的借口而已。

次要的原因是她要和英国人赌一口气。鸦片战争,清廷战败,除了割地赔款之外,英国还以清廷司法制度落后为借口,订立了不平等条约,取得了领事裁判权。毕、杨冤案发生之时,正值上海由英商投资的《申报》创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公开发行的报纸。为了吸引读者,打开局面,他们很想多发为群众感兴趣的社会新闻。对毕、杨冤案的报道,恰好起了这样的作用,所以《申报》一直追踪报道,直到平反为止。英国人嘲笑清廷司法腐败,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正是慈禧的心病之一。为了堵英国人的嘴,慈禧也想把此案彻底查清。

真是危乎险哉!如果没有以上这两个原因,慈禧根本就不会理睬这一件冤案。你有冤枉,关她什么事?不给你平反,她照样当她的权,听她的政,照样威风十足,照样万寿无疆,她又何必操这份心,劳这份神!

看来,无钱无势的老百姓的日子真不好过。蒙冤受屈、有苦难言的事情随时可以遇到,或者是“无事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或者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有时候是“惹不起,躲得起”,更多的时候是“祸事找上你,躲也躲不起”。在已经蒙冤、受屈或者罹难之后,要想平反,那就千难万难,其可能性不过是千分之一,万分之一,千万分之一,或者就是可望而不可及。蒙冤受屈是家常便饭,伸冤平反则是一种奢望,常常要等待天上掉馅饼。也就是说,遇上了有能耐的人或是某种力量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去改变某种现状,机缘巧合,让你连带受惠,实现了平反。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如果你认为“苍天有眼”,“善恶有报”,受了冤屈总会平反,那就想得太天真了。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政治腐败、司法腐败的问题,平反了一个冤案的同时,又产生了千百个冤案。平反的工作做得完吗!对此,笔者有诗叹曰:千里为官只为钱,民间处处有沉冤;能平一案称奇事,未平冤案万万千。

上一页首页7/7下一页

上一篇:追凶二十年

下一篇:枕边血案

相关文章

评论

本站网友 匿名 ip: 211.143.11.*
[1 楼]
精彩
2017-05-29 14:27:51
支持[ 3 反对[ 3 ]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