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故事网奇谈怪事

“哥德堡号”沉船宝藏之谜(2)

2010-08-26 来源:故事会 作者:佚名 查看评论

航图

哥德堡号当年的航线图

历经艰辛的中国之旅

坎贝尔深知,要实现去中国淘金的梦想,就必须拥有最坚固、最庞大、航速最快的船只。当时的瑞典在商船建造水平上堪称世界一流,无人可及,充满传奇色彩的“哥德堡号”就是其中的翘楚。

当时的瑞典,还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国家,自然经济仍然是国家的基础所在。随着18世纪初期,瑞典在对抗丹麦、波兰和俄罗斯的北方大战争中被击败,其领土大大缩小,但与此同时,大量涌入的移民给瑞典带来了各类技术娴熟的工匠、商人以及发明家,推动了整体的科技发展水平。在当时建造这样一艘大型商船无疑是项浩大的工程,通常需要18个月的工期。但这一周期往往可以缩短,因为大量的分包商、木材商驻扎在船坞周围提供服务,从木料的购买到加工,已经有组织严密的供应体系为之运转。也就是在那个年代,瑞典诞生了天才的船舶设计师弗雷德里克·查普曼,这一切都为“哥德堡号”的诞生准备了条件。

1738年,查普曼的代表作——“哥德堡号”正式下水。“哥德堡号”船体长40.9米,包括牙樯在内的总长度是58.5米,水面高度47米,18面船帆共计1900平方米,可以载运400吨货物,堪称十八世纪的超级货船。虽然在瑞典东印度公司的船队中,它不是第一艘,也不是最后一艘,但这个登峰造极之作却是瑞典东印度公司的骄傲。

第二年“哥德堡号”就开始了它的处女航——驶向遥远的中国,并且先后顺利地完成了两次远洋航行,带回了大量的中国货物。1743年,“哥德堡号”又开始了它的第三次远航。像往常一样,它在西班牙卸下木材、金属等本国特产,换取当地的白银。离开西班牙之后,沿着非洲西海岸航行,用3个月的时间,直奔印尼的爪哇岛。

“哥德堡号”的构造,在今天看来也还是相当科学的。多数桅杆设在船的后部,这使船帆能最大限度地借用尾翼风来获得动力。但这种船帆系统的弱点是无法根据风向变化及时调整船帆。因此,气候和风向在远航中就变得至关重要。在整个航程中,水手们必须在不同的海域,充分利用特定的季候风让船只按照既定航线航行。因此,在大西洋航线中,“哥德堡号”要借助强劲的亚速尔季候风一路向南,而在南极洲附近则要借助西风,到达印度洋之后,强劲的南风将会把船只送到印尼群岛。从西班牙到印尼群岛,通常要经历3个月炼狱般的航行,其中绕过非洲好望角的一段航程,尤其险恶。

在连续几个月不靠岸的航行中,“哥德堡号”的各个部分都在暴风雨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船上储存的淡水变得腐臭发黑,木桶里长满了蛆虫,但船长和船员都不敢有半点停留,因为他们害怕遭遇海盗的袭击,船身上架满了火炮也是为了防范海盗。

长达数月甚至一两年的海上航行,没有足够的淡水是一大问题,当时很多船员以喝酒来代替喝水。船上养了一些家禽和牲口,高级船员有良好的伙食,但普通船员就没有这么幸运。瑞典东印度公司高级顾问尤兰·乌勒芒说:“货监、牧师、船长等在一起吃饭,他们用的餐具是很好的,而且随船还带着活的牲口——鸡、鸭、牛、羊,供他们享用。其他船员就吃得不好,没有水果,没有蔬菜。因为缺少维生素而掉光了牙齿。”海员们经常挤在尾部舱室里,每天伴着猪羊睡觉,内急的水手们更是要把自己悬挂到前甲板外面解决问题,以免船上粪臭冲天。

1743年8月29日,“哥德堡号”抵达印尼爪哇。根据随船牧师彼特霍尔莫兹的日记记载,由于食物和淡水严重匮乏,加上疾病的折磨,船上已有21名水手丧生,在补充淡水和食物的同时还要招募新的水手。然而,当“哥德堡号”准备从印尼出发驶往中国时,海上的风向已转向了西南风。这表明,“哥德堡号”已经错过了季候风的节拍,它不得不在爪哇岛停留了整整八个月,等候冬季刮起西北风,吹动它的船帆,将它带往冒险旅程的目的地——中国广东。

经过了单调乏味的海上跋涉,某一天的早晨,水手们终于眺望到远处的琶洲塔,他们为此欣喜若狂,因为目的地广州就在眼前。

“哥德堡号”停泊在广州黄埔古港后,水手们忙于补充淡水和食物,并且尝试广州人“饮早茶”的美妙之处。商人们马上带着他们的白银奔向黄埔直街、十三行等多处集市,经过一番讨价还价,购回大批的瓷器、茶叶和丝绸,这些都是欧洲人最喜欢、最流行的商品。三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哥德堡号”的船舱渐渐地装满了。1744年的冬天,“哥德堡号”从广州出发,开始返回它的家乡——瑞典哥德堡港。谁也没有想到,这竟然成为它的死亡之旅。

百年之谜——“哥德堡号”的神秘沉没

在300年前的哥德堡市,每当远航船只归来,整个城市就会像节日一般欢腾。商人们等待着财富,而航海的水手们则准备尽情享乐一番,然后醉醺醺地向旁人讲述海上的冒险故事,还有在中国的奇异经历。

1745年9月12日这天,人们一大早就等候在海岸边上,远远地追随着“哥德堡号”的身影。熟悉航道情况的领航员也已登上了“哥德堡号”,确保船只安全进港。许多小型船只开出港口,伴随在它的左右,如同浩浩荡荡的仪仗队,八面威风。一切都顺利得近乎完美。

然而,不可思议的一幕在人们眼前出现了——在港口的入口处,“哥德堡号”莫名其妙地偏离了航线,驶进了著名的“汉尼巴丹”礁石区。刹那间,海水涌入船舱,“哥德堡号”慢慢在倾斜中下沉。附近的船只迅速赶来救援,但是一切已经无法挽回。在无数人惊恐的目光下,它像后来的“泰坦尼克号”一样,带着庞大的身躯和满载的中国财富沉向海底。瑞典东印度公司应对沉船事故应当是不陌生的,况且此刻“哥德堡号”就沉没在自己的家门口。由于周围众多的船只赶来救援,船员们全部脱险,无一身亡。但是,从瑞典出发时的120名船员此刻只剩余了80个,有大约40名船员因为缺乏营养、暴风雨和原因不明的热带疾病而死在途中。

瑞典东印度公司立即抢救和打捞了船上的货物。那些打捞上来的丝绸、茶叶等被晾干处理之后马上拍卖售出。“哥德堡号”的货物中,虽然只有四分之一被抢救了出来,但所卖得的价钱,已经使瑞典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们赚到了利润,连船的本钱也捞了回来。可以想象,如果能成功返航,“哥德堡号”将会带来多么巨大的财富!船上的上万斤中国茶叶,就此留在了海底。后人就此写道:“汉尼巴丹海域,从此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一只茶碗!”

用“阴沟里翻船”这句老话来形容古帆船“哥德堡号”恐怕是比较贴切的。它3次往返于中国与瑞典之间,地球都被绕了好几圈,竟然在离哥德堡港口900米处撞在明显的礁石上沉没了,实在令人匪夷所思,这好似一个征服了喜马拉雅山的登山勇士竟然磕死在自己家门口的门槛上一样。于是,有关“哥德堡号”为何神秘触礁成了当时、也是直到如今依然使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有一种说法是船员自沉。也就是说,船尚在半途,船员已经把船上的货物卖给了两个买主,为了避免丑行败露和逃避法律责任,只好自沉于港口。另一种推测是公司面临倒闭和破产,为了求得破产保护,只好上演了一幕“苦肉计”。据说当时曾有司法介入,但调查了很长时间,结果还是不了了之。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更有人情味的解释,那就是:因为两年半的艰苦航行就要结束,船员们高兴之余,大肆庆祝。所以,全船上下喝醉了酒,无法正确控制大船的航线,最终导致触礁沉没。

但是,由于东印度公司销毁了所有的账本,一切的假想都无凭无据。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也渐渐地对这些无据可查的猜测失去了兴趣。只有一些热衷于探查沉船宝藏的冒险家,会在自己的探险目标中列出“哥德堡号”的名称。

上一页首页2/2下一页

上一篇:奇特的血液

下一篇:军阀马步芳乌鞘岭藏宝之谜

相关文章

评论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