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故事网历史故事

斯诺夫妇是如何重返中国的

2011-02-25 来源:故事会 作者:佚名 查看评论
摘要:在国际友人中,斯诺的名字无疑是最响的:他以其《西行漫记》名扬中国。在当时与其相恋并结婚的海伦·福斯特·斯诺(

在国际友人中,斯诺的名字无疑是最响的:他以其《西行漫记》名扬中国。在当时与其相恋并结婚海伦·福斯特·斯诺(笔名尼姆·威尔斯),以其《续西行漫记》,步斯诺之后,也在中国乃至世界赢得了极大的荣誉。他们在当时堪称灿烂的双星。可是细心的人们已经注意到:在新中国成立后,斯诺一直到1960年才得以第一次重访中国;第二次是四年后;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竞到了1970年,即其逝世前两年。这主要是当时的美国政府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迫害进步人士所致。但毋庸讳言,其中也有中国方面(“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原因,使得斯诺和中国的关系被人为地割断了。至于海伦,情况更糟。随着解放大军将红旗插遍中国大陆,两个“赤色分子”斯诺与海伦反而在1949年解除了婚姻关系。海伦孑然一身,带着40个装着中国材料的箱子,走遍了半个世界,穷困潦倒。直到1972年,才得以重返中国,其中又是何原因?又是谁为他们搭上了重返中国之桥?

在叙述正题之前,有必要回溯一下海伦与斯诺的感情波折。

在海伦1931年到达中国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斯诺的名字了。斯诺时常在《纽约先驱论坛报》上发表文章,并且是美国在远东最有影响的《密勒氏评论报》的年轻助理编辑。海伦喜欢靳诺的文章,每次见了都要剪下,收在一个大卷宗里。一到上海,海伦就向美国副领事打听斯诺是否在上海。他答复说,刚从印度回来, “你想见他吗?”于是副领事就在领事馆给斯诺打电话,他和斯诺的高声对话把在场的人都逗乐了:

“你是斯诺吗?这里有一位福斯特小姐要见你。今天才从西雅图来的。……胖?是,胖,50岁上下,保养得很好……阔气?金刚钻滴里嘟噜的。她有保镖……带武器?是的,每个人都有两件。斯诺,我要是你就不管她。什么,让我替你照看她?好吧……”他捂上送话器,对海伦说: “他请我们到沙利文去喝茶,马上,就在附近。”

到了沙利文餐厅,副领事介绍说: “斯诺老是迟到。”斯诺在印度旅行,因为热带气候生了病,回上海治疗。斯诺总是按他自己的方式行事,从不慌忙。副领事说斯诺写了一篇批评居住在上海的美国人的文章,谁也不喜欢他。副领事想了想又说: “他还没有结婚……我也没有,如果你愿意知道的话。”

海伦不理睬他,抬头却见到一个消瘦的、身材匀称、穿着白上衣的人。他就是斯诺,脸色苍白,雀斑都显了出来。情人眼里出西施,尽管海伦希望斯诺有运动员似的体格,希望他漂亮,但第一瞥海伦还是被他吸引住了。斯诺向她走来时,眼睛也盯住她的脸,以至于不止一次地被椅子腿绊住。

“斯坦利小姐,不,我的意思是美国小姐,从我1927年离开堪萨斯城以来,还没见到过……”斯诺以略带磁性的声音说道,“你让我想起了我邻居家的姑娘。我已经忘记那个姑娘长的什么样子了。我没见到什么金刚钻,什么50岁的肥胖的阔太太。”

“我不喜欢金刚钻。”海伦伸出光秃秃的第四指,告诉斯诺,她几乎读过他所有的文章,希望他帮助她进行在中国的第一次采访。她把她装剪报的卷宗递给斯诺。斯诺迅速地翻着卷宗,感叹道: “如果我有一张你那么辛勤剪下的照片就好啦。你是第一个要求访问我的人。”他们就这样一见钟情了。斯诺把美丽健康的海伦叫做“希腊女神”。

第二年,海伦25岁生日那天,斯诺早早地就带着栀子花来到沙利文,这可能是他唯一一次没有迟到。他们喝茶,以牛肉作晚餐,纪念他们的首次相逢。斯诺把一枚在西藏买的银戒指送给海伦,可海伦没有戴,先放进钱包里。并说: “还是先写书吧,你赶紧写你的,我也赶我的。”

斯诺有些窘: “这件事比我们的事重要。可我们是多好的一对呀,这是命呀。”

“等到我在中国过第二个生日,我们再去算算命吧。”

“现在就去。”他们坐出租车来到静安寺一座小庙,那儿有一位老和尚,满是皱纹的脸上有一颗生着长毛的痣。和尚摇了一下竹签筒,让他们抽。司机用洋泾浜英语翻译给他们听: “两人命一样。顶好,很福气。你们应该立刻结婚。”

“现在你不能再拒绝了吧!”斯诺大笑,海伦也笑起来。海伦随后说,她不希望结婚是件糟糕的事情,但她相信人有选择结婚、离婚和自由的权利——也许这就是后来他们离异后,海伦从不抱怨斯诺的原因。她坚持要先写一本书,哪怕永远不出版。斯诺佩服海伦的执着,但又不明白海伦有这样的意志却为何没有出名,也没有变得富有,也没有成一个大作家……

这年12月,斯诺的书稿写完了,可海伦的进展一点也不顺利。他们来到码头,一任海风吹拂。海伦从手提包里拿出那枚银戒指,脱下一只小白手套: “你现在可以给我戴上了。”他们按照西藏的方式把冻得发红的鼻子相碰相擦。海伦建议做一套日本和服,到东京去结婚,但斯诺并不喜欢这个主张。

这之后,特别是斯诺访问延安后,名声大振,写作愈加忙碌。为了让斯诺安心写书,其他杂事如复信等,就成了海伦的主要工作。斯诺终生称道的一件事是自由,不要束缚。他想享有家庭和妻子的所有益处,却不想有一点拖累。他望着海伦走到哪里带到哪里的名演员。他们在法国、意大利和英国旅行之后,回到美国。在纽约的闹市区住过,有一阵子还住在好莱坞,洛伊斯拍片,斯诺写作,有时也一道出外采访,由洛伊斯给斯诺当速记员。生了一个儿子之后,他们才安顿下来,选择了赫德逊河上游的斯奈登渡口为家。他们在1949年5月的一天,在那里正式结婚。在场的只有少数几个好友,还有斯诺的哥哥霍华德和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史沫特莱女士。过了不久,由于美国政府执行麦卡锡主义,斯诺夫妇都上了美国政府的黑名单。为了谋生和寻求工作的自由,斯诺只好去了瑞士。他想由此继续返回中国做他愿意做的事,可是当时的美国护照限制很多,对华盛顿来说, “中国是头号坏蛋”。后来,在1960年和1964年,斯诺搞到一个单独的签证,但不许洛伊斯陪他去东方旅行。好在洛伊斯在嫁给斯诺时就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她认为,驻外记者的妻子必须要有坚强的神经和耐心,才能让她们的丈夫长期离家,去做危险的旅行。 “我和埃德(斯诺的爱称)结婚时,他已过了他的生活中最富刺激的时期。但是我仍知道,同他在一起的生活既不会是安定的,也不会是简单的。……我在结婚之前就深刻地了解了这个人。我爱他的勇气,也同样爱他对事实的尊重,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我已经习惯于他的健忘,他的随便乱扔衣服,我适应了他的迟到而且经常被他的恻隐之心所感动……”

斯诺可以自己来中国,但1964年之后,有6年的时间再没有来中国,又是什么原因呢?

其主要原因是正直的斯诺对中国后来开展的“文化大革命”深表不解,并且在欧洲的一些报刊上撰文反对中国的做法,在一旁泼了冷水,这引起了正“如火如荼”深陷在“文革”中的中国方面的不满。斯诺与中国人的感情陡然降到最低点。他想再次来华访问,却被拒之门外。当然,他也不了解,在中国外交部的大院里,已经有大字报指名道姓说他是“美国中央情报局派往中国的间谍”。但斯诺毕竟是对中国做过重大贡献的人物,中国人民并没有忘记他。而且到了1970年,毛泽东等人也对“文革”初期的做法有一定的反思,并有重要的话要传递到世界。而最理想的传递人——无论从与中国的关系还是影响来说,唯有斯诺最合适。可难题是:斯诺对自己前一段的论点不肯表示让步,也不肯主动表示访华,令外交部门大伤脑筋。最好有一个曾与斯诺相识,现在又地位重要的外交官做“说客”,让斯诺主动表示访华,中国政府表示接受。这个任务就落到了中国驻法大使、红军外交家黄镇的肩上。

上一页1/4尾页下一页

上一篇:海外华人黑帮的传闻和真相

下一篇:林彪不愿领兵入朝的真实原因

相关文章

评论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