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故事网历史故事

司马迁的神秘谶语

2014-07-09 来源:故事会 作者:蒋巍 查看评论
摘要: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中有确凿而生动的记载,而司马迁又早生王莽整整一百年,历史莫不是中了司马迁的谶语?

1

那天秦始皇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广阔的地平线那边隐约透出几抹青黛的远山,滑落到山谷的小小夕阳凝如胭脂,像后宫贵妇梳妆时不小心按在天幕上的一枚指印,殷红而圆润。

大秦帝国建都咸阳以来,围绕皇城已聚居起数十万人口。海洋般的黑瓦或草顶屋脊起伏连绵,一望无际。森林般的短粗黄土烟筒升起无数条细长的炊烟,在空中散漫成雾霭,渐渐遮蔽了连绵嵯峨的皇宫。章台宫东侧的暖殿中,忙累了一天的秦始皇嬴政突然爆发出一阵猛烈的干咳,咳得颏下胡须抖个不停,气都喘不出了。那张两颊深陷、青筋暴露的瘦脸憋得青紫,侍立身后的宫女赶紧上前替他轻轻捶背。稍顷,缓过气了,秦始皇举起双手抻了一个长长的懒腰,宽大的袍袖落下来,露出两根干柴般的长胳膊。他身材很高,枯瘦如骨,所以四肢显得奇长。环伺四周的宫女、宦官和侍从表情僵木,鸦雀无声,目光空洞地盯着前方的虚空,眼角余光却始终跟着秦始皇的一举一动——他们不得直盯着皇上,这是规定。

老爷子——除了宰相李斯,臣属们私下一直这样称呼秦始皇,其实他们很多人比皇上的岁数大许多。嬴政生于公元前259年,十三岁当了秦王,成年后南征北战十数年,先后扫平六国,并南平百越,北驱匈奴,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六郡。举国上下,一切军政要务、律法规制、县以上干部任免,都通过丞相李斯向他报告才能决断。打天下够难,坐天下太累,如今嬴政不过四十多岁却明显见老。又粗又深的抬头纹出来了,三绺细长的胡须也灰白了。早晨宫女给他梳头,头发一把把掉,宫女怕惹上杀头之祸不敢声张,只好把那些黑里透黄、黄里透白的发丝悄悄掖进袖口。幸亏那时用的是青铜镜,这类细节看不太清楚,否则多少个宫女的脑袋就得搬家了。这天退朝之后,嬴政一直伏在御案前批阅朝臣和各郡县官员们上报的奏章,跪坐了整整大半天,压得屁股和腿脚都有些麻了。

天下归于一统,政令皆由己出——也就是说,四海之内的大事急事都由秦始皇拍脑门儿决断。天下大事只靠他一个脑袋思考和决定,这事儿够悬的,老爷子拍板儿拍对了还好,拍错了他不能像今天的官员,可以拍屁股走人易地做官——区别就在于现在的天下是人民的,那时的天下是秦始皇个人的。因此这位铁血皇帝不爱民却特别勤政,每天规定自己必须批阅六百斤以上的竹简奏章(另有一说为一百二十斤,显然太少了),不干完不收手。竹简用牛皮条串连,上书蝌蚪文。秦时书简已不用刀刻,竹简可重复使用,但墨汁尚未发明出来,皆用黏稠的黑漆写字,笔画头大尾细,故称蝌蚪文。一份奏章或文章写完了,就是一卷子或几卷子竹简,翻读起来够沉的,而且时间长了黑漆恶臭扑鼻,熏得老爷子头昏脑涨,直想吐。

这些天,各郡县报来的事情让嬴政特别郁闷。奏章大都是哭穷,跟中央要钱要粮。帝国新立,各地一直在进行大规模建设,筑长城,起皇陵,修驰道,还要动员大批人力制定政体、官制、律令,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等,这都是意义深远、影响至今的大事。但耗资甚巨,搞得国库入不敷出,哪里有那么多钱粮可分?临近傍晚,六百斤定额的奏章批阅五百多斤了,嬴政忽然看到丞相李斯报上来的一份“封事”(亲启密奏的机要报告),上面写道,据京都和各郡县吏员和特工密报,自雄才大略的圣上一统天下,原六国王室余党、豪门子弟和遗老遗少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他们策划于密室,点火于基层,经常在书院、学校和学术会议上发表演说,或通过编写教材篡改历史,宣扬六国君王是何等的仁义爱民,大秦制度是何等的严苛残暴,指责国家课税太重,劳役太多,向年轻人灌输复辟思想。许多城市出现了白粉书写的反动标语,号召打倒独裁专制,主张分封列国,搞得民心不平社会动荡,老百姓聚众抗租抗暴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李斯建议圣上采取果断措施,坚决镇压这批牛鬼蛇神,高举“皇权至高无上、国家不容分裂”的旗帜,统一全国吏民思想。

上一页1/9尾页下一页

上一篇:苏轼和章惇

下一篇:兰陵亡事

相关文章

评论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