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故事网历史故事

抱憾宁远的三桂(4)

2013-03-30 来源:故事会 作者:佚名 查看评论

教我思维漫无边际的人是祖大寿,他在宁远土生土长,祖宗儿孙,亲朋好友,同僚士卒,全在这块陆地上。他的双脚如同一棵树的根须,牢牢扎在宁远城。

祖氏一族,骨子里传承着尚武精神。晋朝时,其远祖任镇西将军,明初祖氏一族由滁州迁至辽阳,宣德五年(1430)再迁宁远卫,之后,祖氏族中,有人历任百户、千户、指挥佥事、指挥同知。较之先人们,大寿的父亲祖承训军旅生涯更显功绩,他参加过援朝抗倭战争,声名也在抗倭战争中得以传世。

大寿性格的形成,源自祖氏的一脉相承。大寿系祖承训长子,字复宇,据说身材高大,体格健壮。大寿青年时代在广宁军中供事,受巡抚王化贞赏识,升为游击。天启二年(1622年),后金突袭广宁,王化贞虽组织抵抗,怎奈技不如人,将广宁拱手相让,大寿遂率部分辽兵撤驻觉华岛。蓟辽督师割韭菜似的换了两茬,老臣孙承宗出关,与袁崇焕一起守辽。大寿就在关键时刻被重用,协助袁督师修筑宁远城。

天启六年(1626年),即天命十一年正月,努尔哈赤来攻宁远,大寿坚守城南,兼顾城东。激战中,大寿指挥守军积极防御,后金在城南与城东均未实现突破。第一次宁远之战宣告结束,大寿作战有功,受朝廷封职奖赏。他和袁督师的感情,也在炮火烧灼下凝结。

2 宁远最具魅力的不在温泉,不在海浴,亦不在新砖老砖咬合的方城,细研究的话,延珲街的两架牌坊才是宁远文化的代表。我这么说,皆因那两架牌坊完全属于明代,它的建筑背景、材质、雕工等等,多角度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艺术特色。牌坊的另一番意义还在于,它们极力夸耀的两个忠臣——祖大寿和祖大乐兄弟,后来都背叛了国家。但我对他们的背叛,没有任何憎恨和鄙夷,尤其大寿降清给我的悲凉况味,极近宁远时,愈发刻骨。

两架牌坊中的一座,专为大寿所立,赞扬他效忠朝廷,镇守边疆,扫平战乱的功绩。如果仔细观察,额枋边柱刻着有趣活泼的一个人戎装骑马出征的浮雕,马儿四肢粗壮而短,体现了明代动物雕刻的风格,最让人思绪连篇的,是谁全副武装,欲马上征战?无疑,工匠通过画面告诉你,此人乃祖将军,他正为保卫辽西走廊奋勇战场。

沉寂一年的皇太极卷土重来,直扑锦州,势头之猛烈甚于其父汗。袁督师兵力有限,考虑再三,派大寿、满桂、尤世禄飞驰锦州。大寿等与锦州城内守军里应外合,皇太极啃不动第一打击目标,挥师转攻宁远。

大寿作为袁督师的干将,又一次与皇太极面对面交锋,他和满桂、尤世禄三人同心,力阻皇太极于宁远城外。皇太极屡屡发动攻势,大寿竟像根钉子,拔不掉,砸不弯,袁督师借机狂发炮弹,与皇太极互相炮击。一时间,宁远城硝烟火海,哀嚎不绝。攻方与守方僵持,精明的皇太极料定这一仗仍难获胜,遂以天热为由,撤回盛京。

再战宁锦不下,皇太极极其恼火。而在明朝廷,却于渺茫中看到希望的光芒,权贵们情绪热烈,点数着谁该记功,记几等功,数来数去,竟千人余。这么多有功之臣,连总指挥袁督师都排不上号,仅象征性地颁发一点物资奖赏了事,大寿自然也捞不到太多好。我认为,大寿出生入死,亲历战阵,他一定对此心怀不满,私下里和袁督师唠叨怨怒,为自己,为督师,为参战辽军鸣不平。

他若没有思想波动,就不是血肉之躯。

更让大寿喉头哽咽的是,袁督师在胜利的锣鼓声中离职了。徜徉商业气息浓郁的延珲街,有那么一刻,我看见大寿穿越四百年时光,现身牌坊下,日影将他的沮丧拉得老长老长,黯然送别督师。尔后,他挥鞭打马离去,头也不回。

英雄的宁远弥漫着失望情绪,具体到大寿,他心生悲观、寂寞。但他不能放弃这座城,祖氏的传统不允,袁督师行前也会有嘱托。他的妻子儿女部属亲朋财产都在这儿,他必须顶住压力,誓与城共存亡。

大寿在抑郁中守着宁远,这期间,皇太极曾借给天启帝吊丧,致书大寿,表达议和意愿。大寿看完信,一字未复。他也没有意识到,随着天启皇帝的死,崇祯皇帝继位,他和袁督师、皇太极之间重续纠结关系。

我有一百种理由相信,大寿听说袁督师再度起用,担任蓟辽督师的消息时发自内心的振奋。他也为崇祯和袁督师说的那句“复辽,朕不吝封侯赏。卿努力解天下倒悬,卿子孙亦受其福”欢欣,这让他深切感受到朝廷对督师的倚重,督师地位高了,意味着大寿一类的猛将有了轴心,收复失地指日可待。

大寿的预计没有错,袁督师重返宁远,大寿受封前锋总兵,挂征辽前锋将军印,驻守锦州。此举等于让他站在抗击满洲的最前沿,替宁远、山海关、乃至北京挡皇太极射来的当胸一箭,这是督师对大寿莫大的信任。

基于大寿的不合作、袁督师再次挂任蓟辽,皇太极再攻前夕,打的还是投石问路的牌。史书说,他先后给袁督师发了六封议和信,试图和平谈判。不过,这一次皇太极判断失误,问题在于,袁督师已立下五年复辽誓约,岂能掌掴自己,引满朝文武耻笑,招致杀身之祸。而皇太极也从督师辣手整顿军纪,斩杀毛文龙等果断行为,看出议和是万万不能的。遂率领大军,绕过关宁锦防线,取道蒙古,破边墙入塞,杀奔崇祯老巢。

上一页首页4/9尾页下一页

上一篇:我和卓文君

下一篇:当代“红楼梦”——赖昌星

相关文章

评论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