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故事网传奇故事

我们的细娘(5)

2014-07-14 来源:故事会 作者:程小成 查看评论

分家后,我以为我也会和细爷一样,可以上学读书了。谁知,这个时候,母亲变卦了。因为,我现在可以到生产队里放牛拿工分了。母亲一生把工分看得特别重,我给生产队放牛,一年可以拿到四百个工分,就可以把我的工分粮跑回来,这对母亲来说,那比我读书要重要得多。我放了两年牛后,细爷也闹着不读书了。爹又抄起那根棍棒,赶着细爷绕着喇叭湖,跑了两圈。最后,细爷一纵身,跳进喇叭湖里,露出一个头,对着爹发狠地说:“你再要我读书,我就死给你看。”“你……你就是死了,我也要把你送到学校里。”爹站在湖岸上,挥着棍子威胁说。这时,细爷一个深呼吸,露在外面的头,就不见了。

湖面上,平静如镜,连一纹水花也没有了。

爹张望了几分钟,又吼骂了几句,还不见细爷露出头来,着急了,丢了棍子,也一脚跳进了喇叭湖里。爹在湖水里摸了几把,没有找到细爷,爹突然意识到什么,冲着湾里人大喊道:“快来人啊,我家书呆子落水了。”等湾里人闻讯赶到湖边时,爹已经哭得不行了。湾里人笑着说:“家旺哥,你就别哭了,书呆子早就回去吃完了饭。”后来才听说,现在教细爷的老师,是大队书记的女儿,叫叶细改,是细爷的二年级同学。那时,从小学一年级读到高中毕业,也只有九年时间,叶细改同学高中毕业后,她父亲就安排她到大队小校来教书,细爷还在读五年级。死要面子的细爷,怎么受得了他昔日的女同学,回来当他的老师?!

从学校回家后,细爷过了一段悠闲自在、快活似神仙的日子,但没过多久,我们的细爷突然就像中了魔,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不爱出门了,不爱说话了,不爱与人来往了,一副深沉痛苦的样子,倒真有点像个“书呆子”了。

一个夏天的傍晚,西边的晚霞还挂在喇叭湖的湖面上,等不及的月亮从蟹子地上空探出头来,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搬出一张张竹凉床,摆放在稻场上,准备四仰八叉地躺在凉床上纳凉,忽然,从湾中飘来一阵阵奇怪的刺耳的“杀鸡声”,久久地盘旋在我们喇叭湖的上空,让人们心头一惊一颤的。有几个好奇的人,从凉床上翻身坐起来,就循着这声音找过去,只见细爷不知从哪里弄来一把破二胡,“二卖尸的,二卖尸的”坐在他的房间里,拉得摇头晃脑,像喝醉了酒一般。我们喇叭湖的人,都不懂得文艺,特别是爹,听到细爷天天拉着瞎子算命才拉的“二卖尸的”,气得把这把破二胡,当场就砸碎了。我们以为细爷以后再也不会弄到一把二胡,再拉他的“二卖尸的”,没想到,细爷自己动手,下到水里捉了一条青蛇膘,并用这条青蛇膘的皮,自己制作了一把二胡!“二卖尸的,二卖尸的”的琴声,又开始在我们喇叭湖上空飘荡,久久不息,越来也越悦耳了。

这时,诗人上厕所回来,看见交车开始讲了,有些不高兴地说:“不是说了等我上了厕所回来再讲?”

我怕交车说诗人打乱了她讲话,忙把诗人拉到一边,示意她不要说话,并悄声对她说:“才刚刚开始。”

诗人就不敢再做声了。

还好,交车没有因为诗人打乱生气,继续开始往下讲着:

细爷会拉二胡后,他就没到小队出工了,而是负责给小队放鸭子。你们也晓得,我们喇叭湖有的是水,各个小队都有人放鸭子。细爷放鸭子,就和别人放鸭子不一样。每天早上,当鸭子们从鸭棚里放出来后,细爷也不用竹竿去赶它们,而是背着他的二胡,在前头只顾拉着。“二卖尸的,二卖尸的”一路拉下来,那些鸭子就像听话的小学生,紧跟着细爷往前走,一个也不会掉队。到了一处湖区后,细爷就在堤岸上席地而坐,继续拉着他的二胡。这时,细爷拉的二胡曲调就完全变了,激昂奔放,铿锵有力,那些鸭子们,像一个个听到冲锋陷阵号角的战士,拍着翅膀就往湖中心奔去,然后就自由自在开始觅食。到了晚上要招呼鸭子们回家了,细爷的二胡又响了,那些正在湖心觅食的鸭子们,便拍着翅膀,拨着水花往细爷跟前跑来。唉,你们不知道,拉着二胡放鸭子,倒是让细爷把日子过得与别人不一样。

上一页首页5/22尾页下一页

上一篇:草鞋的重量

下一篇:绝杀黑熊

相关文章

评论

本站网友 匿名 ip: 117.136.0.*
[4 楼]
生之不易,爱也不易,看到最后,竟然感动得流眼泪了。
2019-12-19 19:46:33
支持[ 0 反对[ 0 ]
本站网友 匿名 ip: 105.235.128.*
[3 楼]
看似琐碎无聊的故事,却是现实社会乡士民情的真实写照,没有刻意的虚构和造作。作者文笔看似平凡,实内力深厚。作为黄石人,为此文点赞!
2016-09-10 06:44:23
支持[ 8 反对[ 8 ]
本站网友 匿名 ip: 123.152.230.*
[2 楼]
喇叭湖,这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有一天它真可能只会成为我的一种记忆;喇叭湖的人,我那血浓于水的亲人们,走的走了,去的去了,一个个也远离了这个地方。亲情在渐渐淡去,熟悉的开始陌生了。喇叭湖,我心中永远的喇叭湖,真正在这个地方,固执地坚守着它的,不是活着的人,而是葬于在祖坟山上,我们那一辈又一辈的先人们。社会变迁,故乡情模糊,最终消失,这就是我们的人生宿命.
2014-12-01 19:52:36
支持[ 8 反对[ 8 ]
本站网友 匿名 ip: 123.152.230.*
[1 楼]
真正能振憾人心,强烈共鸣。
2014-12-01 19:47:21
支持[ 10 反对[ 7 ]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