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故事网传奇故事

我们的细娘(12)

2014-07-14 来源:故事会 作者:程小成 查看评论

民办教师郑三毛,风情万种,很招男人喜欢。追她的人,有没结婚的,也有结过婚的;有种田农民,有吃国家粮的干部。最有名有姓的,当数公社武装部的刘部长。

刘部长三十多岁,一脸麻子,五短身材,结过婚,老婆正生着病,说是快死了。刘部长一天到晚都穿着黄军装,腰间鼓鼓的,有人说里面是一把手枪。刘部长一次到郑岗来开民兵训练大会,路过郑岗小学时,见了郑三毛一面,就被郑三毛的美貌吸引住了。此后,刘部长经常找借口到郑岗来,还请郑岗小学校长去彭思餐馆吃了一回饭,说是叫带信给郑三毛,让她等一年,他老婆一死,他就娶郑三毛。一年过去了,刘部长老婆还没死;两年过去了,刘部长老婆还没死,这时的刘部长又听说郑岗大队书记的儿子在追郑三毛。刘部长就来找郑三毛,想当面表明心迹,郑三毛却拒不见面,气愤之后的刘部长,回到家里,看着病在床上还不死的老婆,突然掏出腰间手枪,“叭叭叭”连打三抢。老婆死了,刘部长被判了死刑。

枪毙刘部长,是在彭思河的沙滩上。那天,太阳很好,先开了批斗会,然后就拉着犯人去河沙滩上执行枪决。刘部长被一根绳索五花大绑着,两个公安押着他,他还不时扭过头朝人群中张望。有人说,他肯定是在找郑三毛,可惜那天郑三毛没去。刘部长被执行枪决时,尽管隔着老远,还是有人看见他嘴巴张了张,似乎说了一句什么话,从他口型看,好像他说要在那边等着郑三毛。风言风语,在刘部长死后,接踵而来。大家都以为郑三毛的名声,这回肯定臭定了,再也不会有男人要她了。可恰恰相反,追郑三毛的人,不仅大有人在,而且条件一个比一个好。

公社刘部长刚刚枪毙,郑岗大队书记才得知了儿子在追郑三毛。为了阻止他们来往,书记一咬牙,把独生儿子送去参了军。书记心想:有部队管着你,看你还怎么想郑三毛?儿子参军走后,刚到一个星期,果然就给郑三毛写来了一封厚厚的信。书记得到了这封信,就装进自己口袋里,并对大队部的人交待:只要是儿子寄给郑三毛的信件,一律截止,转交给他处理。不见回信,儿子写给郑三毛的信又来了,一封接着一封,一封比一封厚,开始一个月四封,最后八封,统统都被书记截留下来了。两个月过去了,终于,儿子再也没给郑三毛来信了。

书记心里有些得意,他终于让儿子死了心,阻止了儿子追求郑三毛。可就在这时,公社新来的武装部长拿着一封电报,匆匆地来找他了。武装部长很沉痛地告诉他,他的儿子,在两个月前,就开赴到“对越自卫还击战”的战场上,不久,就在战场上牺牲了。听到这个噩耗,书记没有哭,而是反身回家,找出了儿子写给郑三毛的所有信件,第一时间跑到郑岗小学。找到了郑三毛,书记就恳请郑三毛陪他去部队,把儿子骨灰接回来。

郑三毛好像没听懂,问:“要我去干什么?”

书记说:“你们不是谈恋爱了?他喜欢你呀。”

郑三毛摇了摇头:“我没有和他谈恋爱。”

书记就拿出儿子写给郑三毛的信,说:“你看看,你还说你没和他谈恋爱?”

郑三毛看了几封信,就还给了书记,说:“这是他一厢情愿写给我的。我真没有和他谈过恋爱。”

书记的脸,就望着在变,先变红,后变白了。他颤抖着手指,点着郑三毛的脸,破口骂道:“郑三毛,你这个蛇蝎女人,只怪我儿子瞎了眼睛,怎么会喜欢你这样名声败坏的女人!”说着,书记当场倒地,口吐鲜血,不醒人事。

出了这样的事,郑三毛在郑岗小学就有些待不下去了,骂她的人,也是越来越多了。这时,民办女教师郑三毛,已经二十五岁了,在农村,这个年龄的女孩子还没出嫁,已经算是很老姑娘了。对女儿一向持宽容态度的郑老五,也放出话来:他不再招女婿进门,老三也嫁出去。但郑三毛就是郑三毛,她并没有从这一起又一起事件中吸取教训,她照样还是那样爱打扮,收腰的上衣,紧身的喇叭裤,一寸多的高跟鞋,到处风情万种地招惹男人。我们那个书呆子细爷,就在这时,与大他四岁的郑三毛相识了。

上一页首页12/22尾页下一页

上一篇:草鞋的重量

下一篇:绝杀黑熊

相关文章

评论

本站网友 匿名 ip: 117.136.0.*
[4 楼]
生之不易,爱也不易,看到最后,竟然感动得流眼泪了。
2019-12-19 19:46:33
支持[ 0 反对[ 0 ]
本站网友 匿名 ip: 105.235.128.*
[3 楼]
看似琐碎无聊的故事,却是现实社会乡士民情的真实写照,没有刻意的虚构和造作。作者文笔看似平凡,实内力深厚。作为黄石人,为此文点赞!
2016-09-10 06:44:23
支持[ 8 反对[ 8 ]
本站网友 匿名 ip: 123.152.230.*
[2 楼]
喇叭湖,这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有一天它真可能只会成为我的一种记忆;喇叭湖的人,我那血浓于水的亲人们,走的走了,去的去了,一个个也远离了这个地方。亲情在渐渐淡去,熟悉的开始陌生了。喇叭湖,我心中永远的喇叭湖,真正在这个地方,固执地坚守着它的,不是活着的人,而是葬于在祖坟山上,我们那一辈又一辈的先人们。社会变迁,故乡情模糊,最终消失,这就是我们的人生宿命.
2014-12-01 19:52:36
支持[ 8 反对[ 8 ]
本站网友 匿名 ip: 123.152.230.*
[1 楼]
真正能振憾人心,强烈共鸣。
2014-12-01 19:47:21
支持[ 10 反对[ 7 ]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