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故事网人生故事

王思涵:退学的“永动机

2012-12-30 来源:故事会 作者:佚名 查看评论
摘要:王思涵就像一台永动机,每天只有四五个小时睡觉,吃饭的时候也在看书1987年4月22日,一个小男孩出生在东北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他的父母因为种种原因只读到了初中

王思涵就像一台永动机,每天只有四五个小时睡觉,吃饭的时候也在看书

1987年4月22日,一个小男孩出生在东北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他的父母因为种种原因只读到了初中,但深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所以对家里这个唯一的儿子寄托了所有的梦想。他们给孩子取名王思涵,希望他将来是会思考、有文化内涵的人才。

小思涵从小聪明好学,天赋异禀。这让他的父母喜上眉梢,他们换班陪着儿子读书,孩子学什么他们就跟着一块学什么,即使有时候初中水平让这对父母力不从心,他们也咬着牙坚持陪儿子读书。

小思涵从小就很懂事。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他把自己想象成机器人,一个劲儿地读书学习。有时候,小思涵看见窗外欢声笑语的同龄小朋友,也会羡慕不己,他多么希望像他们一样,不用跳级,正常地学习和玩耍。可是一想到辛辛苦苦的父母换着班陪着自己读书,小思涵就忍不住质问自己:“你怎么能不学呢?是父母起早贪黑挣钱供你读书呢!”

王思涵读的是尖子班,看到班里同学每个人都用功读书,心无旁骛,他也就很少想别的事情。因为读书就是他的全部,唯有成绩可以回报父母这么多年的付出。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王思涵更明白读书意味着什么。就像父母常常念叨的那样,如果他们不是初中文化,挣钱就不用那么辛苦。王思涵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这个家庭唯一的希望,唯有考上好学校,才能成功改变自己家庭的命运,才能让父母不那么劳累,过上好生活。

王思涵很努力地向这个目标奋进,有时候甚至忘了自己只是一个孩子,需要休息,需要玩乐。他的童年似乎不需要小伙伴,不需要玩具,不需要动画片,他就是一台学习的“永动机”,不知劳累地运转着。

除了学习,他每天只剩四五个小时睡觉,甚至连吃饭时也在看书。有时候,他学到深夜,连看一眼窗外的星星都是奢望。

付出多少是有回报的,除了天赋,王思涵用日以继夜的努力换来了“神童”的称号。小学读了三年后,10岁的王思涵就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东北育才中学少年班。

少年班是东北育才学校的超常教育模式。这个班每年在东北选拔11周岁以下智力超常、思维敏捷的优秀在校学生,最终选出约80个孩子进入育才学校学习。一年之后,再从中选出30个学生正式进入少年班。这些学生将用5年的时间完成中学6年的学习任务,在16周岁之前升入重点大学。

到王思涵的时候,这个少年班已经运作了18年之久。从它筹办伊始,向北大清华在内的重点高校输送了几百名优秀毕业生。王思涵能够考入这所学校,给他的父母带来了巨大的信心。

在这所中学,王思涵继续争分夺秒地看书做题,只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初中、高中6年的课程。获取这样的成就,是以无忧无虑的童年来交换的。后来王思涵自己也坦言,父母从小陪着他学,他除了有点聪明,还比别人多几倍的学习量。

这些年,他除了学习之外,基本什么都不会,生活中拘点点滴滴还得依赖父母。

2001年8月,只有14岁的王思涵高考成绩572分,超出分数线60分。这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以《华商晨报》为首的媒体纷纷报道了他。

但当时谁也不能明白王思涵的心情,他本来是可以保送浙江大学的。浙江大学每年都会来育才招生,进浙大的少年班学习一年以后,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就读。然而从小就被父母给予厚望的王思涵,一心想读北大和清华,最终高考成绩有点偏差,未能如愿。

这个时候,沈阳工业大学的领导找到王思涵,许诺了包括减免学费在内的诸多优惠条件,这对于寒门出生的王思涵是颇具吸引力的。虽然他还是不甘心,一直想着他的清华北大梦,可是看看家徒四壁的境况,最终还是选择了沈阳工业大学的自动化专业。

王思涵的母亲接到“责令退学”的文件,感到天都要塌下来了

上一页1/4尾页下一页

上一篇:魏永康:肄业回家的天才

下一篇:赵柏闻:中国的“比尔·盖茨”

相关文章

评论

本站网友 匿名 ip: 116.76.75.*
[1 楼]
很有深意
2012-12-31 12:07:48
支持[ 7 反对[ 8 ]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