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故事网奇谈怪事

乐山大佛藏宝洞之谜(3)

2010-07-20 来源:故事会 作者:佚名 查看评论

专家分析,在佛身上凿洞多见于泥塑、铜铸的作品中,是佛经教义上允许的。藏洞内所装东西一般是粮食、“五谷”及“五金”(金、银、铜、铁、锡)。“五谷”象征菩萨保佑“五谷丰登”,“五金”象征菩萨保佑“招财进宝”。还有的佛身藏洞内装的是仿制五脏六腑的器皿或经书帛卷,以此象征“肝胆相照”或“真经永驻”。关键是这些藏洞大都开凿在佛体背部隐蔽处,而乐山大佛开凿的位置在佛心部位,这是前所未闻的。从开凿此洞的长、宽、高规模来看,工程量较大,应是唐代同期工程,是造佛时的配套工程,也就是说施工者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了这个藏洞功能。

那么这个藏洞究竟要藏什么东西呢?答案很可能是财宝。大佛建成前后募集金银不少,如此大的工程,建成后的佛事活动肯定很多。香火旺盛、八方朝拜,大佛寺庙收到的捐赠善款、奇珍异宝肯定也有很多。虽然利用佛身藏宝,况且是在“佛心”跟佛经教义相违背,但若是前人考虑长远,佛财归佛,善款专用,将募集来的剩余资金封藏好留予后人,紧要时开启用于维修,这个解释应该是有点道理的。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佛中有佛”。通过一些文字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大佛是以寺庙“能仁院”中的米勒石佛作为“小样”进行凿刻的。

海通找匠人依照“能仁院”中的弥勒石佛凿刻成一尊“丈余高”的“小样”,然后将“小样”请到施工现场,叫匠人将“小样”按1:13的比例放大开凿。那么大佛修成后,大佛的“小样”应该怎么措置呢?建造者肯定不能让如此重要的“小样”即大佛的“前身”和“母本”失散了。据此推断,大佛藏洞是在大佛修造后期,即韦皋修造时考虑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收藏“小样”,也符合“心中有佛,佛在心中”的佛经教义。

甚至可以大胆想像,海师洞不纯粹是海通禅师的寝室,海师洞最初开凿出来是想作为大佛“小样”的保管室。在能仁寺内依标造“小样”时,海师洞就同时在开凿,“小样”一请出能仁寺就住进了海师洞,这样才能体现对“小样”佛像的虔诚。同时“小样”放海师洞便于拜祭和保留。非如此,大佛前后修造达90余年,“小样”没有一个固定的场所保护是难以长时间保留的。要知道大佛依标施工虽仅用了30余年,但前后有50余年停工时间,没有海师洞停工时的封闭保护,“小样”难以流传下去,而大佛“小样”是统一前后开凿风格的惟一标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上一页首页3/4尾页下一页

上一篇:谁安排了连环海难

下一篇:李自成天门山藏宝之谜

相关文章

评论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