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故事网历史故事

北宋第一神童晏殊

2015-09-06 来源:故事会 作者:佚名 查看评论
摘要:若要在一个太平盛世找出一位太平宰相,首推北宋的晏殊。若要推出北宋第一神童或第一才子,亦非晏殊莫属。

若要在一个太平盛世找出一位太平宰相,首推北宋的晏殊。

若要推出北宋第一神童或第一才子,亦非晏殊莫属。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这是一个神奇的神童之乡,若要追溯北宋历史上第一个临川神童、第一个抚州籍的宰相,依然只能从一个人开始,晏殊。

晏殊降生时,北宋开国已三十年,从太祖赵匡胤开创的建隆之治,到太宗赵匡义的太平兴国——这既是太宗登极后使用的第一个年号,实际上也是他追求的治世境界,太宗在位二十一年,从登极之初的“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到屡战屡败后的守内虚外,而历史对他的评价是不善武功,治政有为。他在进一步巩固皇权的同时,也将一个帝国带进了一段相当长的太平岁月

一个未来的太平宰相,就降生于这样的太平岁月。英雄不问出处,神童不问出身。若从身世看,晏殊既未生于诗礼簪缨之家,素无书香文脉传承,然这个小吏之子,也不知是何来造化,五岁能诗,“七岁能属文”,这不是神童又是什么?但若说晏殊是北宋第一神童,别姓人氏又难免会犯嘀咕,在晏殊之前,就有一个大名鼎鼎的神童,那个“将相兼荣谁敢比”的寇准寇相爷,年方七岁竟脱口吟出了一首“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的五绝,而且是一直传诵到如今的千古绝唱。寇准已经够神了,但晏殊比寇准还神乎其神,他吟诗的年岁比寇准还小两岁。但遗憾的是,却未见晏殊五岁时吟出怎样了不起的诗、七岁又做出了怎样了不得的文章?但他的神童名声,又确实比寇准大得多。寇准既是神童也是顽童,而晏殊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神童。又看别的神童,虽说神奇,但在科举功名上并未占到什么便宜,如寇准,也是每日抱着四书五经苦读、从州试、省试、殿试一步一步地考上来,才于十八岁进士及第,但晏殊这个神童却如骐骥一跃,一下就越过了科举之途的关山重重,一步登天就直接进入了天子亲自主考的殿试。

此时,宋真宗赵恒还算年轻,三十六七岁,他也是历史上最看重读书和读书人的天子之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他说出来的一句名言,后来又演绎成民谚了,可见影响力有多大。他的意思很明白,目的很明确,对于天下士子,读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科考改变自己的命运,为自己挣来“黄金屋”的富贵、“颜如玉”的幸福;对于一个王朝,则是以这样的方式来为国择仕,让天下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在一个文治盛世,国与士的利益似乎高度默契和一致的。这是一个觉悟很高的皇帝、深得人心的天子,又显得那么儒雅与仁慈,然而很多考生一睹天颜,顿时方寸大乱,浑身哆嗦起来,有的颤抖得连手中的三寸羊毫也攥不住了。然而你看看神童晏殊,却透出一种为阳光与圣恩所抚慰的安详与淡定,几乎看不出丝毫的心理压力。为了更接近当时的历史真相,这里还是援引《宋史》的描述:“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正是这样一个细节,让晏殊在芸芸众生中第一次为天子所正视,他那沉静从容的姿态,他那“援笔立成”的文章,还真是让真宗皇帝多看了几眼,否则,就不会有《宋史》接下来的一句交待:“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

就这样,晏殊在他十四岁那年就提前得到了多少士子穷其一生也得不到的进士身份,并且提前穿上了官服,从此跻身于食皇粮、领俸禄的朝廷命官之列。当然,他此时的官职还只是一个级别最低的起步官,“擢秘书省正字”,从九品。后世黄庭坚诗中曾有这样一句充满调侃意味的诗:“正字不知温饱未?”可见其品位薪俸有多么低微,最多也就是混个温饱而已。但几乎所有进士入仕后都是从此起步,晏殊与众不同的,是把时间大大提前了,与那些同龄人相比,他已经远远地超越了他们的起跑线,从此一路领先,一直处于领跑的位置。——这里不妨拿他与他日后的至交范仲淹比较一下。范仲淹比晏殊年长两岁,此时还寄宿在一间僧舍里,“划粥断齑”,几乎是以自虐的方式在彻夜苦读。不能不说,晏殊这个神童实在是太幸运了,但反思之,却又未免是一种不幸,他以这种过早的、超常规的方式登科入仕,也必然让他过早地告别了一个少年的正常生活和成长过程,再也不可能有那种植根于旷野的、生机勃勃的生长。又看古往今来那些个神童的命运,日后大多没有什么出息,甚至早早便提前夭折,这无疑是揠苗助长的一种结果。说实话,这也让我替一个天才少年接下来的命运下意识地捏了一把冷汗。

又好在,真宗还真是一个特别细心周到的皇帝,对神童晏殊呵护备至。他深知一个少年此时还不可能进入复杂的官场去打拼,便特意把安排他入秘阁读书。所谓秘阁,就是宫廷藏书阁,实为皇家藏书馆和宫廷阅览室。就在晏殊出生的三年前,端拱元年(988年),那个以倡导“开卷有益”而着称的宋太宗便在崇文院中堂置秘阁,收藏三馆书籍真本及宫廷古画墨迹等,并设置直秘阁、秘阁校理等官职。对于一个酷爱读书的士子,能够在皇家图书馆当差,这还真是最理想的安排,尤其对于一个少年才子,这更是最佳安排。而对于晏殊,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他不必再为科举功名而苦读,他的阅读是没有功利性的、纯粹的“悦读”,也就能感受更纯粹的快乐。

上一页1/10尾页下一页

上一篇:致命的书法大赛

下一篇:抗日对联

相关文章

评论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