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故事网历史故事

中国军队在越南训练(2)

2011-09-22 来源:故事会 作者:佚名 查看评论

每个时代,都会有一些流行语。这些流行语,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生产生活情况或战斗工作情况。有的流行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记载在一些辞典上,有的流行语则深深地镌刻在人们的脑海里,永不消失。部队在越南河阳会师整训期间,就流行过“革命虫”、“疥疮”、“闷头摆”这几句流行语。从这几句流行语的来历,也可以看出当时战斗生活的情景。

“革命虫”。这名词听起来还挺文明挺新鲜的,实际它是“虱子”的代名词。虱子是一种昆虫,短毛,头小,没有翅膀,腹部大,椭圆形,常常寄生在人、猪、牛、狗身上,吸食血液,传播一些疾病。虱子生性狡猾,繁殖力极强,常常隐藏在内衣内裤线缝内繁殖。因为部队干部战士生活很苦,没有足够的衣服换洗,有的人只有一套衣服,碰到天晴时,男男女女都到分别放有警戒线的河里洗澡。边洗衣服边洗澡,即先把衣服洗好,放在岸边晒起,然后洗澡。等衣服晒得差不多干了,才从河里爬上岸把衣服穿上。有时进行军事训练,日晒雨淋,又没有雨具,衣服时而干时而湿,身上散发出一股难闻的汗臭味,自然给虱子的生长创造了条件。几乎每个游击战士身上都长有虱子,一脱开衣服,在线缝处和补丁处,就会看见一串串密密麻麻的虱子和虱蛋。有的虱子还公然敢爬到外衣外裤甚至子弹带上、头发上“游行示威”。所以,战士们对虱子恨之入骨,一旦捉到,必定把它消灭,说它也是革命对象,人们就把它称为“革命虫”。当时我身上也长了许多“革命虫”,甚至头上也爬了许多“革命虫”。为了消灭这些“革命虫”,我只好请人把头发剃光,使“革命虫”无法窝藏在上面。

“疥疮”。这是一种传染性皮肤病。病原体是疥虫。疥虫体很小,椭圆扁平,身上无毛,有四对脚,脚上有吸盘。它寄生在人的皮肤下,引起疥疮。疥疮多发生在人的手腕、手指丫巴、臀部、腹部及屁股周围。其症状是起一些红色带脓的疱疹,局部起丘疹而不变颜色。在河阳整训的中国部队,不少人都得了疥疮。这种疥疮传染很快,疮水淌到哪里,就感染到哪里。有时与人握手,若对方手丫巴有疥疮也会被传染上。我就是与一位有疥疮的同志握手时被感染上的。生了疥疮的地方,痛瘁难耐,人坐立不安。开始时,没有什么特效药,只得听之任之,任其蔓延。后来,从越南老百姓中了解到一个土办法,就是生喝蛇血可以治好。我们《战斗报》社有几个人生了疥疮。有一天抓到一条有扁担粗的蛇,把它吊到树上,割掉尾巴,让它的血一滴一滴地流淌,人就含住它的尾巴吸。开始时谁也不愿意先吸,因为我当时还不满12岁,年纪最小,同志们就怂恿我:“郭仔(广东话,小郭之意),你敢吸吗?”我说:“有什么不敢的”。我就大着胆子含着蛇的尾巴吸了。有同志问:“是什么味道?”我说:“有点咸腥味”。其他同志也就一个个地跟着吸。一个星期后,大家的疥疮都结了巴,好了。这一经验很快地在部队推广,疥疮的蔓延才得到遏止。

“闷头摆”。这是群众称“恶性疟疾”的代名词。疟疾是一种传染病,是石器时代以来人类所得的各种疾病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种病,是人类的最大杀手。病原体是疟原虫,传染媒介是蚊子,周期性发作。由于疟原虫不同,有的每日发作,有的隔日发作,有的隔两日发作,也有的不定期发作。症状是发冷发热,热时大量出汗、头痛、口渴、全身无力,冷时全身发抖、盖多少被子都无济于事。由于卫生条件很差及水土不服等原因,部队在河阳期间,患“闷头摆”的人很多。当时曾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要到河阳坝,先把老婆嫁。要往小朝(越南)走,棺材买到手。”两支部队先后有两千多人在河阳整训,得“闷头摆”的就有近两千人。部队全力以赴组织抢救,医务人员全体总动员,越南卫生部副部长和越南医生也参加抢救一段时间,但病亡的仍然很多。当时治疗疟疾的主要药品有奎宁,再就是靠医务人员到山上找草药,煮成大锅药汤给部队喝了防治,治不好的就死了。自救军水土不服的情况特别严重,到河阳时有1080多人,得“闷头摆”而死的达300多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几乎每天都死人。有一位同志名叫郑功,解放初期曾任青年团文山地工委副书记,连续几天不知吃喝,昏迷不醒,有的人以为他已经死了,便要抬去埋。幸好何轲(解放初期曾任中共文山地委办公室副主任)摸了一下他的鼻子,感到还有一点气,便说这个人还活着,才未埋。后经精心照料,又活过来了。两广来的同志生病的也不少,但死亡的极少。我当时也患过恶性疟疾,几天昏迷不醒,与广西来的林青等同志同住一个医疗站。后经医务人员精心照料近10天才好了。但以后每年都要复发一两次,直到1956年才断根。

上一页首页2/3尾页下一页

上一篇:盗墓史上的“活见鬼”

下一篇:古代判词趣话

相关文章

评论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