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故事网历史故事

王莽的精神文明建设(4)

2011-02-20 来源:故事会 作者:佚名 查看评论

王莽此时已经是安汉公,是“宰衡”,从权力的角度上来说,已不必再给自己添加任何光环。但王莽没有拒绝“九锡之赏”,他非常愉快地接受了它。原因其实很简单——在儒家知识分子们眼里,《周礼》其实是一部周公当年打造出西周盛世之后,所撰写的经典指导教材。接受《周礼》中的终极荣誉“九锡之赏”,对确立王莽的“当代周公”地位来说,意义非凡。

元始五年(公元5年)五月,王莽在一场盛大绚烂的仪式中,庄重地接受了传说中的“九锡之赏”。没有人知道这场礼仪是不是合乎规矩,因为600年前的规矩早已失传;也没有任何人去质疑这一点,因为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王莽是实至名归。

到了这一年秋天,王莽之前派出去巡视天下风俗的八方使者们也都陆续返回了京城。他们带回了令人振奋的消息,“言天下风俗齐同”,百姓们在王莽的英明领导下,风俗回归淳朴,生活美满幸福,“当代周公”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效;他们还记录下了全国百姓们称颂王莽功德的许多歌谣,总计达三万余字。

雄心勃勃的王莽,终于在这一年明确提出了他政治理想的终级目的:“市无二价,官无狱讼,邑无盗贼,野无饥民,道不拾遗,男女异路。”(《汉书·王莽传》)对阻碍自己达成这一理想的人,王莽说,要让他们尝尝“象刑”(非肉刑的象征性刑法,如在犯人衣服上画上乌龟,或在帽子上写上“淫贼”两个字)的味道。

回归三代之治

知识分子们对王莽“重制礼乐”这一浩大的精神文明建设工程,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忱和拥护,着名学者扬雄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患有严重口吃的扬雄,40岁那年离蜀入京,因为没有任何社会背景,历经三代皇帝仍然只是一个小小的黄门郎,多年来一直清心寡欲,埋头于自己的学术研究。

元始四年,扬雄已近六十岁。蜀中的一位大富豪听说他正在撰写新着《法言》,怀钱十万来到长安,希望他能够在书里拨几个字给自己,以便流芳百世。结果却遭到了拒绝:“商贾们没有仁义的行为,就如同圈里的猪羊,怎可随便载入书中!”

吝啬的扬雄,却罕见地在《法言》里为王莽留下了一大段文字:“周公以来,未有(安)汉公之懿也,勤劳则过于阿衡。汉兴二百一十载而中天,其庶矣乎!辟雍以本之,校学以教之,礼乐以容之,舆服以表之。复其井、刑,勉人役,唐矣夫。”(《法言·孝至卷》)

扬雄是一个纯粹的学者。在他眼里,王莽勤于王事,建辟雍、立学校、制礼乐、定舆服,恢复井田和象刑,引导汉帝国走向中兴,实在是堪比尧、舜一样的伟大人物,是周公之后当之无愧的“圣人”。

这番话确实是扬雄的肺腑之言,同时也是下面这些人的肺腑之言:《春秋》权威左咸、《诗》权威满昌、《易》权威国由、《书》权威唐昌、《礼》权威陈咸、《乐》权威崔发……

所以,一切都是那么水到渠成。当汉平帝在元始五年(公元5年)岁末神秘病倒;当王莽效仿周公当年愿意代周成王去死的祈祷方式,表示愿意代平帝去死;当平帝最终神秘去世,当王莽严格按照周公时代的古礼为平帝操办了丧葬仪式之后——王莽的政治生涯的巅峰,和整个汉帝国儒家知分子们的政治理想国的巅峰,同时来临了。

公元8年十一月,王莽在一片欢呼声中被拥上帝位。

整个长安城都笼罩在欢乐的海洋里,巨大的幸福感重重地击在儒家知识分子们的胸口,“禅让”终于在当代重现,一个“内圣外王”的领袖已然诞生,一个崭新的周公时代来临了!

一支由“五威将”领导的宣传队伍被迅速组织了起来,被派往帝国的各个角落,他们的任务是宣传王莽已经做了皇帝,以及他是如何地天命所归,无可推辞。

一场规模庞大的社会改造运动,也迅速拉开了序幕。

上一页首页4/5尾页下一页

上一篇:偷越国境,援越抗美的红卫兵

下一篇:当孙膑遇见庞涓:救赵焉用围魏

相关文章

评论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