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故事网历史故事

《富春山居图》六百年离散录(5)

2011-02-12 来源:故事会 作者:佚名 查看评论

实际上,吴湖帆能够通过《无用师卷》影印本比对确认《剩山图》,多少有一些幸运的成分。因为那时《无用师卷》被确认为《富春山居图》真迹也不过三四年光景。此前,它作为乾隆皇帝“御批钦定”的“假画”,在故宫存放了近200年。

清乾隆十年(1745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人皇宫。乾隆皇帝看到后爱不释手,不时取出来欣赏,并且在6米长卷的留白处加盖玉玺,赋诗题词。没想到,第二年,另外一幅《富春山居图》又被进贡到了御案上!

这一幅才是黄公望真迹,即《富春山居图》后大半段《无用师卷》。自遭遇“火殉”之灾被分为两段后,《无用师卷》先后经历了张范我、季寓庸、王鸿绪等几位收藏家,乾隆年间辗转入宫。

此前乾隆得到的那卷《富春山居图》,实际是明末文人临摹的《无用师卷》。后人为牟利,将原作者题款去掉,伪造了黄公望的题款。因为伪作题款中说是为“子明隐君”所画,所以,这幅画又被后人称之为《子明卷》。

事实上, 《子明卷》的仿制漏洞并不难发现。元代书画上作者题款都在绘画内容之后,而《子明卷》却将作者题款放在了画面上方的空白处,这显然不符合元代书画的特点。但乾隆皇帝还是在这个并不高明的伪作上“打眼”了。

既然皇帝深信《子明卷》为真迹,又有翰林院掌院学士梁诗正、礼部侍郎沈德潜等几位大臣的附和,历史真相也就被暂时改变了。但乾隆还算比较谨慎,他决定花“二千金”,把《无用师卷》也留在宫中,列入“石渠宝笈次等”。

此后,梁诗正受命代笔在《无用师卷》上题“御识”,解释花大价钱买“赝品”的初衷:“……此卷笔力茶弱,其为膺鼎无疑,惟画格秀润可喜,亦如双钩,下真迹一等,不妨并存,因并所售以二千金留之,俟续人《石渠宝笈》,因为辨说,识诸旧卷……”

乾隆皇帝颇有风雅兴致,一大爱好就是把玩皇宫收藏的历代名画,并在上面题诗。《子明卷》因为深受乾隆喜爱,每观赏一次就题诗一首,历时48年题诗50多处,把画卷上的留白处统统变成了密密麻麻的黑字。就这样还意犹未尽,又在前隔水题了一句“以后展玩亦不复题识矣”。而《无用师卷》则因“赝品”得以保全“清白身”,除了梁诗正的“御识”外,没有留下任何“乾隆御笔”,可谓大幸。

这幅真迹在清官里静静地躺了近200年,直到1933年2月5日凌晨,才随北平故宫博物院19557箱珍品一起踏上了南迁之路。

装满故宫文物的列车一路向南,经过郑州、徐州,再转津浦线,抵达浦口火车站。到南京后,一部分留在南京,大部分迁至上海。

1935年,故宫藏品赴伦敦参加国际展览,吴湖帆任审查委员并负责整理展品,有机会初见《无用师卷》真容。

有一种观点认为,《用师卷》、 《子明卷》的真假是吴湖帆鉴别出来的。而笔者查阅了《吴湖帆日记》、《吴湖帆年谱》、《吴湖帆传》,均没有谈及此事,相信这只是一个讹传。

最先看出两画真伪的,是吴湖帆的弟子徐邦达。徐邦达现在是故宫研究室研究员,中央文物鉴定委员会常务理事,有“国眼”之称。

1933年,故宫文物停放上海期间,徐邦达在库房里看到了这两幅真假《富春山居图》。 《无用师卷》上明显的火烧和修补痕迹、 《子明卷》不合规制的题款位置,引起了他的注意。经仔细考证,徐邦达推翻了乾隆对两幅《富春山居图》真伪的判断,《无用师卷》终于“验明正身”。

至吴湖帆得到《剩图》时, 《无用师卷》已是举世公认的真迹。《富春山居图》首尾两段得以互为印证。

此后的10余年中, 《无用师卷》与近百万件故宫文物一起历尽艰辛坎坷,行程数万里,辗转运抵四川、贵州等地安放。抗战胜利后,先是集中到重庆,随即运往南京,1948年底,又被运至台湾。

从此,将它与《剩山图》分隔开来的,就是那一湾浅浅的海峡。

上一页首页5/6尾页下一页

上一篇:最疼老婆的皇帝——萧宝卷

下一篇:太子朱标的绝招

相关文章

评论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