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故事网历史故事

8 两天取经——喋血远征

2010-12-18 来源:故事会 作者:佚名 查看评论
摘要:史迪威说:我以军人的荣誉保证,一定要给中国兄弟配备比鬼子更好的武器!1942年5月底,新38师尾随

史迪威说:“……我以军人的荣誉保证,一定要给中国兄弟配备比鬼子更好的武器!”

1942年5月底,新38师尾随着溃不成军的英军散兵,以严整的军容越过印缅边境,进入英帕尔盆地外缘的普拉村,成为到达印度的第一支中国军队。不料英驻印边防军竟要求中国军队解除武装,以难民身份进入印度。孙立人见英国人忘恩负义,顿时怒火中烧,咬牙切齿地道:“要缴械就干了!”并下令部队准备战斗,士兵们马上端起枪,进入了战斗状态。

刚巧,被新38师在仁安羌解救出来的英军师长斯科特正在该地医院治病,闻知情况后连忙对下级说:“干不得干不得,缴不得械,他得过我们这个帝国司令的勋章,我们帝国司令的兵怎么能缴械呢?”

斯科特师长亲自过来迎接,当他看到孙立人的部队时也大吃一惊:从缅甸败退回来的英军,为保老命,不用说枪炮,连衣服裤子都扔掉了,只穿条裤衩跑了回来。孙立人的38师硬把钢炮和重机枪都扛了过来。他不由肃然起敬,也暗自庆幸,幸亏没跟新38师干起来。斯科特师长还给新38师安排了一个休养生息的地方——雷多。

雷多位于印度最东北的阿萨姆邦的东北端,毗邻野人山地区,是一个小镇,一个很偏僻的铁路终点站。英国殖民地当局让新38师驻扎在这里,自然有自己的打算,这里几乎“与世隔绝”,不可能会对印度的独立运动有什么激励作用,而且在这里又可以协助兵力空虚的英军防止日军从胡康河谷进军印度。

而对新38师来说,驻扎在雷多也有很多好处。这里有铁路,从加尔各答来的军列可以直接到达这里,所以给养的运输很便利;这里远离印度的中心地带,不会卷入印度人民与殖民当局的矛盾;还有一点,就是在这里可以等待尚在野人山中艰难跋涉的第5军的消息,以便于对兄弟部队实施救援。

史迪威在知道新38师完整来到印度的消息后非常兴奋,这位顽固的牛仔对被日本人赶出缅甸一事耿耿于怀,现在有了这一支部队,从日本人手中再次把缅甸夺回来的希望重新在他心中燃烧起来。

史迪威对自己的参谋长多恩准将说:“好得很,这家伙太有种了,又不怕打仗,一个货真价实的军人,我希望我们有更多的孙立人。”

他要在印度训练10万中国军队,在中国装备30个美械师,然后齐头并进反攻缅甸。

这个计划在5月10日,也就是杜聿明将军下令进野人山、史迪威被扔在缅甸敌后的那一天,就已经浮上心头了。

为了给败退到印度的中国士兵打气,能讲一口流利汉语的史迪威用汉语向中国官兵发表了一篇经过精心准备的讲话。他讲到了中国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兵败吴国之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最终报仇雪恨的典故;还讲到了宋朝大将岳飞“精忠报国”,奋勇抗击金兵入侵的故事。他号召中国官兵学习历史上的这些英雄,效忠自己的国家,为取得战争的胜利建功立业。

“我们遭受了一次严重的打击,这是盟军也是我个人的奇耻大辱,此次撤退令我军颜面失尽,我想,我们应该找出失败的原因,重整旗鼓,才能重返缅甸。我以自己的军人荣誉向兄弟们保证,一定给中国的兄弟们提供比鬼子更先进的武器和装备。请记住我的话,我们一定要胜利地重返缅甸!”史迪威的这番话令中国官兵热血沸腾,发誓要用日寇的血祭奠死去的弟兄。

不久,九死一生的新22师,终于走出了惨绝人寰的野人谷,也来到了印度。像欣赏新38师一样,史迪威同样对新22师肃然起敬。

以新38师和新22师这两个师为底子,史迪威终于有了一支自己梦寐以求的中国部队。

但史迪威对杜聿明殊无好感,觉得他不是打仗的料。他认为,缅甸的惨败跟姓杜的有直接关系,如果杜来“掺和”这支新军,那他的心血很可能会付之东流。当杜聿明九死一生踉踉跄跄地走出野人山时,史迪威不仅没有关心过,反而处处给杜聿明冷遇。

此刻,杜聿明的心一片悲凉。他跟所有撤到印度去的官兵们一样,发誓一定要用日寇的血来祭奠死在异国他乡的弟兄们,可是重庆有令,让他回国述职。这就意味着今后他不能指挥缅甸作战了。临走前杜聿明把手枪交给廖耀湘师长,说好好练兵,反攻缅甸,报仇雪恨的事就拜托你了。离开印度之前杜聿明更是在几千官兵面前泣不成声,说我对不起你们,我对不起死难的弟兄们。野人山里那么多咱们弟兄的遗骨,就托付给你们了。

回到重庆后,杜聿明坐了半年冷板凳。后来升任第5集团军总司令,坐镇昆明。

杜聿明走了,史迪威的下一个目标是前远征军司令长官罗卓英,这个家伙优柔寡断,对军队教育训练毫无办法,留他也是个“隐患”。但蒋介石似乎不甘心败退入印度的军队被外国人操控,承认史迪威为驻印军总指挥,任命罗卓英为副总指挥。这下史迪威更不高兴了,他百般刁难,曾为总司令、身为上将的罗卓英哪里受得了这份气,也灰溜溜地回到了中国。

有了绝对的权力,史迪威开始多方的奔走努力,这与英国当局的企图不相符合,理所当然地被韦维尔拒绝了。

为了支持中国战局,美国已经在缅甸损失了很多运输机和飞行员,而运进中国的物资则杯水车薪,打通中印之间的公路是一个理想的选择。马歇尔出面劝说邱吉尔;处处需要美国财力物力支持的英国,只有同意了美国人的设想。不但如此,还把一个设施不错的兰姆伽训练基地交给驻印军;另外又把雷多一带设立为中国人管理的军区,由孙立人兼任司令,交由中国驻印军作为后勤和进攻出发基地。

一时间,印度最东北角的地段成了中国人的天下。

中国兵们换上新军装,好吃好喝地供着,还发钱,天底下上哪儿找这种日子啊

过了不久,兰姆伽尔的中国部队从军装、皮靴、钢盔、背囊,到步枪、冲锋枪、机枪、火炮和车辆,全都换上了美式装备。训练中心的医院,为受训官兵提供了较好的医疗服务,接种了预防霍乱、伤寒、天花等传染病的疫苗,伤病情况明显减少。英国人提供的伙食虽算不上太好,也并不合乎中国人的胃口,但米饭、面包和牛肉罐头却能保证每天饱食三餐。

一段时间下来,长期营养不良的中国士兵平均体重增加了近20斤。整个部队士气高昂,战斗力明显提高,面貌焕然一新。

但此时,在印度的中国士兵不足两万人,靠这点兵力想打败日军盘踞在缅甸、滇西的30万大军是不可能的。最高统帅虽然已经答应向印度空运5万部队,但实际上这项工作在当时并未立即付诸行动。为了打动最高统帅,史迪威把中国驻印军训练、装备、演习情况的大量照片和一段纪录片送给最高统帅,蒋介石看后果然十分满意,他立即批准了向印度空运补充兵员。到1942年底,中国驻印军已达到了32万人。

但史迪威需要的可是素质更高的战士,在他的体系里,战士不光是拿枪往敌人的碉堡前冲,还能开车,甚至得能开装甲车、坦克,不仅会用枪,还得会用炮,还得会用通讯器材,最好还能会英语。

为弥补兵源不足状况,改善兵源质量,迅速提高军队战斗力,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决定以国民党员和三青团员为骨干,开展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广泛动员学生参军。1942年10月,为号召青年学生服役,蒋介石通电全国,要求青年学生踊跃参军。

“一寸江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这个曾经响彻中国的口号正是这个时候提出来的。随后,兵役署以蒋介石讲话为指导,对《兵役法》提出了修改案:鼓励青年学生参军,规定学生服役期间保留学籍,使得青年学生特别是大学生消除了学籍的顾虑。

这一招收效显着。到1943年11月下旬,青年学生从军运动由三台县一隅波及整个四川省,又由四川一省扩及整个国统区。据统计,报告参加服役的学生、公教人员、党团人员达47万余人,发展可谓迅速。

上一页1/4尾页下一页

上一篇:7 驼峰航线——喋血远征

下一篇:穿越在历史的星空中

相关文章

评论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