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故事网故事书库

第五章 孤军断后(11)

2014-02-22 来源:故事会 作者:佚名 查看评论

“他妈的!才三个中队就追我们这么紧,日寇实在是欺人太甚!老子就让他们有来无回!”

冒进的日军没有料到中国军队作为溃退之军还敢迎战,一窝蜂地钻入了山谷中。

战斗进行得很快,300多名日军除10多名逃得性命外,其余人等都被歼灭,113团仅伤亡30多人,其中有10多人还是为了夺得日军的电台在白刃战中伤亡的。

有了电台,立刻就和师部联系上了,孙立人得知113团想分散突围的想法后,“急电制止”,令其向印度撤退。

5月27日,孙将军还告知第113团:第112团、114团和师部已经顺利抵达印度。

在刚刚经历了胜利战,得到粮食补充和知道兄弟部队安然到达印度消息的鼓舞下,113团全团上下士气大振,决定一定要排除万难,到达印度。

为再次甩开日军,刘放吾受到红军四渡赤水的启发,5月28日夜晚,全团秘密回头再次渡过乌有河向南行。

113团向师部发出电报:“决心由海宁、南先庆之间抢渡,不成功便成仁,在所不计。”

5月30日,官兵们在山中装备了长达4米多的竹筏运送伤兵和体弱者,其余人等怀抱毛竹,横渡水流湍急的亲敦江。

日军发现情况后,自霍马林派汽艇截击。结果又钻入了第113团第3营的伏击中,日军被打退。然后第3营也顺利渡江,再次追到江边的日军徒劳地看着滚滚江水,丝毫不见中国军队的踪影。

历经险阻,第113团终于登上了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印缅分水岭,印度在望,满天霞光,林海漫漫,全团官兵无不兴高采烈地唱起了战歌。

6月初,113团开始在印度的山地中行进,并从英印边防军处获得了食物给养。

113团按师部电令,于6月7日,全团抵达普拉村,孙立人亲自驾驶吉普车,率一个汽车连满载食物、药品、弹药来迎接这些历尽千难万险的兄弟。

此时,新38师仍有官兵7000多人,而且装备齐全,是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9个师中,在大撤退中保存实力最完整、人员最多、装备最全、士气最高昂的一个师,堪称典范。

而杜聿明率领第5军退走野人山,2万多人马,最后只剩下2000多人,平均每天死亡131人,每公里死亡23人,死亡率达86%,真正的是“九死一生”!

六、戴着厚厚眼镜的苏天祥,两步冲到小野身前,扯下小野腰中的两颗97式手榴弹的保险栓,将两颗手榴弹狠狠地一撞,死命地拦腰抱住了小野

新38师出国时有9000多人马,到达印度后,还有7000多人马。其中有近2000人在和日军作战中阵亡,500多名伤病员在撤退中死亡。可以说大部分的兄弟仍然保存了下来。可就是师中的一位核心人物,弥立人的同窗好友、得力臂膀——齐学启没有了消息,他到底怎样了?孙立人将军心中暗暗焦急。

让我们再回到1942年5月11日,齐学启将军率第113团的伤兵先行,同时也要赴第5军军部联络工作,与新38师部队失去了联系,只得随同第5军军部行动。

转至曼西时,见有新38师在卡萨负伤的官兵十余人,他们曾随第5军野战医院前进,抵曼西时落伍,无人过问,处境十分艰难,受伤的官兵见齐将军到来,如同孩子见到了慈母一般的高兴,纷纷要求跟着齐将军一起走。齐学启将军爱兵如子,收容了他们,然而却没能找到一辆运载伤兵的汽车。齐学启找廖耀湘借了些钱,找村民买了几头黄牛,用来背负伤兵,带领他们,按照师部的指令,向更的婉江之荷马林方向前进,寻找新38师部队。

5月19日,他带领十余名轻、重伤员,抵达了孟坎。在乌有河(更的婉江上游的支流)畔,伤兵们在牛背上坐不稳,为了减轻负伤官兵的痛苦,他雇佣当地村民砍伐竹子做了竹筏,让全体伤员乘坐其上,顺流而下。

5月23日在荷马林上游,齐学启等人遭遇日军,在这危急时刻,齐学启威武不屈,他面无惧色,沉着地对负伤官兵说:“昔日成功,今日成仁,此其时矣。弹尽,各自裁。”

上一页首页11/14尾页下一页

上一篇:第四章 仁安羌大捷

下一篇:第六章 扬威印度

顶 ↑ 底 ↓